“苦、累、险、值”诠释曲仁矿工奉献精神


你在“要迅速改变北煤南运的指示下创立,

二十多个省(市)儿女赋命奔向你,

你在韶关方圆几十里荒山中迅速崛起,

广东省煤炭最大企业属于你。

——《吟“曲仁矿务局


千年万载埋深山,重负艰难若等闲。

烈火焚烧热不怕,要留光热于人间。

——《吟煤》


这两首诗是原曲仁矿务局生产处处长、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余代尧所著。如今年近八旬的他自1962年重庆大学采矿系毕业后便来到曲仁矿,扎根奋斗不曾离去。大半个世纪,在历史长河中只是沧海一粟,却是一个人的大半人生。站在曾经奋斗的土地上,他激动地对记者说:“这段经历让我感到骄傲自豪,是曲仁锻炼了我,培养了我,感谢党、感谢组织!”


余代尧在工作面测量。图片由曲仁留守处提供


大学毕业来粤,每月42斤米果腹

余代尧清晰记得,当时重庆大学采矿系毕业生有一两百人,为响应毛主席“要迅速扭转北煤南运”的伟大号召,他们都被分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四川不留一个。当时广东正在建设一个最大的煤矿——曲仁矿务局,但省内缺乏煤矿开采技术人员。为此,这6个同学被分到曲仁矿,其中2个闹情绪没来。我当时22岁,是年纪最小的。余工说道。


到曲仁矿后,余代尧从基层做起,原定实习一年,但因为工作需要,有技术、表现突出的他实习半年后便被提拔为正式技术员,管理一个队。


与如今技术人员的高薪优待不同,余代尧在曲仁矿体验了未曾想象的苦日子。顺口溜“升官不发财倒把粮食降下来”是当时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


余代尧回忆说,从农村来的工人被称作“盲流”,每个月有53斤米吃,而技术员只有42斤米。因为不够吃,工人下班后还要自己种菜,到董塘买“黑市米”。早上吃的是一碗稀饭、一碗干饭、两分钱的什锦菜;中午在井下,组织照顾能吃上两片肉;晚上回到家又是靠吃那点粮食果腹。


住宿条件同样艰苦,没有砖瓦房只有简易工房,一间房子6铺床,住着8-12个人,“老婆来探亲时只能用蚊帐当墙”,后来组织上照顾,让技术员住上了沙皮房。


“干部干部先行一步”

正所谓,干部干部先行一步。矿山的工作,工人苦,干部更苦。工人工作8小时,干部则是12小时。身为技术员的余代尧不仅负责技术工作,还要背上炸药箱去放炮,以避免工人操作出现纰漏。随着技术进步,原有的土法开采被淘汰,矿山用上了风钻打眼水钻打孔,工人起初接受不了,干部便带头作示范。


在那段艰苦岁月,余代尧和曲仁矿一起奋斗,成绩斐然。“当时,我组织做钢丝绳锯煤等几个技改项目大大提高了采矿效率,月月超额完成任务,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矿山负责人来到曲仁矿参观学习。”余代尧介绍说。


采矿工作,不仅有苦、有累、有成绩,还有艰险。据不完全统计,曲仁矿数十载的开采历史中,牺牲矿工人数近千人。对于采矿的危险,余代尧有切身体会。


“我在井下埋了3次。其中一次是在搞钢丝绳锯煤的时候,我发现有些故障,让工人全部撤退,留我在那检查,结果钢丝绳断了,15吨的机器一下压下来,棚子腿打断了,幸好棚子未垮塌,上面的煤没冒落,只是机器压到了我的脚,成为现在的隐患。出事那年余代尧才28岁,身体很快恢复了,组织上把他调到生产科,主管采煤技术。


“好同志不能走,曲仁需要你”

一向听从组织安排的余代尧也有闹情绪的时候。钢丝绳锯煤项目获得上级肯定,作为牵头人,余工未能上台领奖,取而代之的是工人。一气之下,他向组织申请调回老家,却因该矿党委书记和副书记的一句“好同志不能走,曲仁需要你”留了下来,继续兢兢业业、脚踏实地为广东最大的煤矿做贡献。


如今余代尧仍珍藏着一个装奖状的箱子,珍藏着每一个高光时刻。1989年,他被评为韶关参加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的先进个人,全省仅有2人,全国也只有100人。他说成绩的取得是党的培养、工人同志对他的培养锻炼的结果。回顾在曲仁的大半辈子,老人家用了四个词总结:苦、累、险和值得。


作者:韶关日报记者 李佳

编辑:肖声扬

责编:冯春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