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齿轮厂职工矢志奋斗的故事


76岁的徐松章老人至今仍记得,1967年1月,当他带着母亲和孩子,拖着大袋行李,从车上下来,踏上这片荒地的那一刻,他母亲曾经问他说:“我们为什么要来这里?为什么要来这个地方啊!


时年25岁的徐松章,看着眼前的一片荒芜,几间不起眼的小厂房,顿时语塞。此时的他,无法回答母亲的问题。在这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他将要在这里奋斗,要在这里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要在这里为祖国的未来挥洒自己的汗水。

建厂初期,金工车间全体员工在车间门口合影。


他握紧了母亲的手,与身边的191名伙伴一道,大步地向前走去。他万万没想到,他们这192人,在这条路上,走了一辈子,走过了几代人,走出了闻名遐迩的韶关齿轮厂,走出了韶关近代工业的辉煌。


1964年开始的“小三线”建设,是韶关工业布局的第二个高峰期。虽然名为“小三线建设”,实际上却是广东的工业重心,大量的重要工厂从沿海向韶关迁移。在国家政策、资金的强力推动下,广州、梅州、佛山等地大批军工企业、骨干企业落户韶关,韶关齿轮厂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发展了。


192名客家“开荒牛

1966年,梅州齿轮厂按广东省机械厅的要求,分出一半人员和部分设备到韶关地区创建韶关齿轮厂。据这批“老员工”之一的徐松章老人回忆,当时他们一行有192人,拖家带口从梅州过来,不少人两三代人都在这里扎根了。如今,健在的还有60多人,但多数都已经是耄耋之年,自己算是比较“年轻”的一位了。

建厂初期,技术科全体人员在毛主席语录牌前合影


当时这里几乎都是荒地,杂草丛生,连机床都只能露天摆放。”当年的厂办主任陈钦祥说,开始这里只有4间厂房,有些机床没有位置放,只能露天晒着太阳干活。“后来我们想了办法,用竹子搭了竹棚来做厂房,总比没有强。


尽管大家都抱着“先生产,后生活”的念头,但俗话说得好,人是铁饭是钢,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食物和物资都极度缺乏,如何能保证大伙吃得饱,干得起活,是让后勤部门头痛的问题。时任后勤部副部长巫万发回忆,他们那时候的工作,就是“找吃的”。


我们都是外出到深山里的农村找粮食,像鸡蛋呀,猪肉呀,靠基本供应的根本不够吃。近的农村买完了,我们就跑到湖南、江西等地去采购,还要偷偷摸摸的在关卡打通关系,让我们的车可以通过关卡偷偷运回来。”巫万发说,当时这样做都是迫不得已,大家经常要加班,饿了根本没法干活。不少员工下了班,就在周围空地种菜,抓鱼,想办法填肚子。像如今的林桥坑,当年叫林桥河,不少厂工子弟就在河里抓鱼,这条河也被他们亲切地称为“母亲河”。


除了解决粮食问题,巫万发和他的同伴还要四处砍柴,或者收集其他厂区的灰尘渣土,制成“二煤”,用这种一次性的廉价能源,援助一线生产的需要。“我们那时候还经常到腊石坝‘捡垃圾’,那里有些破产的煤矿,我们去搜一些废铁、旧零件之类的,解决一些零件的问题。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这192名“开荒牛”,凭借着艰苦奋斗的精神,从“竹棚”开始,种菜打鱼,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将齿轮厂建了起来,成功做到了当年建厂当年投产的优异成绩。


艰苦奋斗传佳话

每次提起齿轮厂,人们总会自豪地说,1984年天安门大阅兵所使用的东风步兵运兵车变速箱,就是由我们韶关齿轮厂生产的,之后多年,齿轮厂都被东风汽车公司评为“优秀军品供应商”。对此,时任检验科科长的徐松章和生产科长陈炳球满眼的自豪。

建厂初期,金工车间全体员工在厂门口合影。


这个变速箱的零件,要求工艺水平非常的高,时间也很紧迫,当时是春节下的任务,要求年底就投入生产。”徐松章说,那时候大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好好干,加油干,一定要顺利完成这个任务。


齿轮厂原来主要生产农机齿轮,现在却要生产军用齿轮,对他们来说,生产设备和加工技术都是一轮新的考验。缺乏机床,就与东风公司协调,想办法调派;缺乏加工工具,他们就自己想办法,根据图纸制造出相应的工具;人手不够,他们就积极发挥协作精神,让其他车间的来帮忙,共同加班来完成任务。


为了攻坚克难,徐松章说:“当时我们采取的的是细化分工的办法,从采购、检验、生产等每个环节都细化落实到位。用我们当时的话说,就是‘集中力量,细化分工,打好会战’。加班加点,轮班倒,通宵赶进度,顾不了家庭孩子,都是常有的事。”根据徐松章回忆,该变速箱里的163个零件,只有7、8个由于客观因素实在无法亲自完成,其余的一百多个零件都由他们完成。最终,他们正是靠着这股艰苦奋斗的信念,不仅顺利完成任务,产品还比东风公司要求的精度等级高了一个等级。从此,韶关齿轮厂名声大噪。


现在,我可以回答母亲当时的问题了。”徐松章说,“我之所以来这里,就是有一种精神,一种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精神,时刻在驱使着我,让我得以奋斗终生。


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的齿轮厂人,凭借着艰苦奋斗的精神,让齿轮厂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昔日的齿轮厂已经更名为韶能集团韶关宏大齿轮有限公司,是广东省最大的专业齿轮生产企业。今天的齿轮厂人,将继续发扬老一辈们艰苦奋斗的“工矿精神”,把企业建设得更好,为社会、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韶关日报记者 冯兆宇 

编辑:朱海雯

责编:冯春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