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垃圾分类区域试点开展一年多情况如何?进来看看

前言

12月9日,广东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在广州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部署推进全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这意味着,从明年开始,除广州、深圳等住建部确定的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外,我省将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垃圾分类。  

其实,早在去年4月,根据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公布的《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要求,至2020年年底,广州、深圳、珠海等珠三角城市和韶关、梅州等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城市要率先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去年10月,我市按照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原则,在市辖三区部分小区开始了垃圾分类的试点工作,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分类。目前,韶关垃圾分类实施情况如何?有哪些好的做法?又面临哪些问题?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韶关走绿色发展特色之路 垃圾分类意义重大

2018年,根据国家住建部统计,全国600多座大中城市中,三分之二城市已陷入垃圾包围之中,四分之一城市已没有堆放垃圾的合适场所。  

据了解,2008年开始运行的花拉寨生活垃圾填埋场是韶关市区唯一的一个垃圾填埋场,按照当时的设计容量每天500吨垃圾计算,计划使用10年,目前已经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而我市现在日产垃圾量达800吨,垃圾填埋处理形势日益捉襟见肘。  

翁源县的垃圾处理也遇到同样的窘境。该县“两创”办负责人王庆通向记者表示,翁源县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主要依靠南龙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南龙生活垃圾填埋场建成于2014年,设计容量为每天100吨,计划使用20年。然而,现在南龙生活垃圾填埋场实际日均填埋垃圾约为230吨,原本能使用到2034年的南龙生活垃圾填埋场将于2022年左右就填满。

一方面是生活垃圾总量的不断攀升,另一方面是传统垃圾处理方式的效果差,无害化处理能力与技术的不足。  

“如此庞大的垃圾量何去何从?答案是垃圾分类。实行垃圾分类,不仅能大大减少进入垃圾填埋场的垃圾量,延长其使用寿命,还能把有用的资源变废为宝,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面对严峻的形势,王庆通坚定地说。  

垃圾分类一头牵着民生,一头连着生态文明。韶关要走出一条以绿色发展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垃圾分类的意义更是重大。  

市委党校统战理论教研室政治学讲师、公共管理硕士王青对记者说,近年来,全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治理取得很大成效,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作为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一环,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韶关要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更要争当垃圾分类的‘排头兵’。”

韶关城区试点: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上岗”获点赞

早在去年10月,我市在市辖三区的部分小区已经开始了垃圾分类的试点工作。  

“现在分类丢垃圾,居然还能兑换商品了,这机器很先进嘛!”记者在曲江区中铁五局五公司马坝家属区听到不少市民感叹。  

小区居民颜凌告诉记者:“这台智能垃圾回收机进驻小区已经有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了,相关单位也来给我们做过几次宣传、引导,现在大部分小区居民都能自觉地将一些原来乱堆放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到这个机器中,整个小区的环境也因此变得整洁美观了许多。”  

据了解,自去年10月开始,我市引入沟通智慧城市科技发展(广东)有限公司,在韶钢、曲江邮电家属区、曲江铁五家属区、曲江初级中学、曲江九龄小学等多个小区、学校铺设了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并开展了一系列垃圾分类推广活动,向小区居民、师生家长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截至目前,公司在曲江已投放垃圾分类回收设备29台,注册用户已有2995人,居民自主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逐渐提升。以邮电家属小区为例,该小区内的120户住户,投递用户达到85户,小区使用覆盖率达70%。  

安装垃圾分类智能回收机只是我市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我市自去年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按照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原则,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分类,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较好地提高了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和循环经济水平。截至目前,我市已安装智能垃圾回收机65台,月回收可利用垃圾60多吨。全市累计出资500万元,购买了2万个移动分类垃圾桶。市区垃圾分类工作已覆盖95个居民小区、107个市直机关单位、16间学校、10间医院,覆盖人员数量为36万人;市区建成区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到55%,市党政机关、市属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率先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分类投放设施覆盖率达到80%。

垃圾分类的“翁源经验”:力争打造垃圾分类减量全国第一县

“垃圾不落地,翁源更美丽”……下午三点半,已经做了两年多垃圾收运员的村民梁永丰开着一辆音乐垃圾分类电瓶车来到青云村茶坑围仔村收集垃圾。听到车上播放着朗朗上口的客家话口号的音乐,村民黄秀冬便知道垃圾收运车来了,她把早早准备好的干垃圾拿出来倒在垃圾车上。  

自去年4月,翁源在小部分地区开始探索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短短一年多时间,成效明显——试点区域内近9成居民养成了定时定点投放和垃圾分类的习惯,基本完成全县域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达到50%的目标。今年7月1日起,翁源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实施《翁源县开展“垃圾不落地翁源更美丽”行动方案》,探索在全县大部分地区全面铺开垃圾分类,打造分类减量示范样板区,形成在全市甚至全省可参照、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

政府主导,让垃圾分类成共识

去年4月,翁源率先在各政府机关部门、学校、医院、事业单位等机构所在的办公区域及县城主干道开展垃圾分类试点。今年7月,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展。截至目前,翁源县城、“三青片”“连塘片”“兰香古韵廊线”农村试点区域内基本实现了垃圾分类,完成了全部试点村分类垃圾桶、工作服等配送。目前,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80%以上,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率达到50%以上。  

为达到目标,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融入到网格化属地管理,切实提高分类减量工作成效。翁源按照分块管理、网格到人、压实责任、整体联动的工作思路,将县城分为2个大网格、28个小网格,建立县四套班子领导包网格、单位包落实、商铺包门前、居民齐参与的工作格局,并选取第十八网格作为示范网格,制定了《翁源县十八网格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创新方法打造分类减量全国第一县

每天早上6点半至8点半,晚上6点至8点半,40岁的何桂荣来到垃圾分类示范点做垃圾分类督导员,给市民讲解什么是可腐烂垃圾,什么是不可腐烂垃圾,引导居民分类定时定点投放,把垃圾按不同颜色的桶进行分类。何桂荣所做的工作是翁源探索推广的垃圾分类“干湿分离”和“定点定时投放”方式。  

早在2016年,翁源县引入广东惜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惜福公司),开展城市环卫保洁服务工作,围绕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目标,结合自身实际,探索了“干湿分离”和“定点定时”分类投放的垃圾分类模式。  

翁源实行3分类的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即:可腐烂垃圾、不可腐烂垃圾、有害垃圾。居民只有在回收的时间段即每天6:30-8:30和18:30-20:30,将垃圾投放到指定公共区域地点的分类垃圾桶内,其他时间段将不再提供分类垃圾桶进行投放。  

从7月1日开始,县城主要街道取消摆放垃圾桶,只在合适位置摆放果皮箱,各物业小区根据实际需要适当放置分类垃圾桶,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清运一体化,生活垃圾即收即运,试点期间采取“定点定时,循环收集”的模式进行。而农村试点片区不摆放垃圾桶,只在合适位置摆放果皮箱。惜福公司每天会派出垃圾收集车到试点村巡回收集,并将收集的生活垃圾及时运至县城南龙“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试验基地”进行分类,确保垃圾不落地,逐步引导居民“定时定点”分类投放习惯的形成。  

如今,翁源县生活垃圾填埋量由原来的230吨/天减少至110吨/天,垃圾重量减量达50%以上,体积减量约60%,极大减轻了填埋场处理压力。截至今年10月,翁源共分类处理生活垃圾8.89万吨。  

在垃圾源头分类的基础上,目前,翁源还严格把好终端处理关,分别创建了“广东惜福翁源生活垃圾自动分拣试验基地”和“广东惜福翁源生态循环试验园区”2个垃圾资源产业化试验基地,日产各类再生资源40吨以上,垃圾处理能力已达200吨/天。  

“从环卫服务到垃圾分类再到资源的回收利用,我们力争把翁源打造成为环卫一体化运营、垃圾分类减量的全国第一县”,惜福公司董事长扈华庚说。

市民支持,为翁源美丽尽份力

政府大力推,公司全力做,但垃圾分类的落地,最关键的还是看翁源老百姓买不买账?记者通过走访发现,现在在翁源,垃圾分类可谓是家喻户晓。  

“我以前也不知道什么叫干、湿垃圾,为什么要分类投放,经过村干部的讲解才懂得,现在,全家人都习惯做分类了,一点也不麻烦。现在整个村庄的环境好多了,住着也舒服多了。”看着自家门前绿树如茵、花开满园的优美环境,青云村村民黄秀冬满脸洋溢着幸福。  

早在2016年,翁源引进惜福公司开展城市环卫保洁服务工作时开始,垃圾源头分类的理念就被翁源县领导所认可,并在居民中逐步推广。截至目前,共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册和倡议书各8万余份,张贴门前“三包”牌4122张,与各门店签署门前三包承诺书3222份。同时,对城区39个公交候车共亭70个广告点位的内容更新为垃圾分类系列公益宣传广告。党员干部带头签订垃圾分类责任书,成为垃圾分类的宣传者、践行者、监督者。截至目前,翁源县城垃圾分类督导员已有50多人,许许多多的城市志愿者、退休党员干部自愿加入到垃圾分类的宣传队伍中。

垃圾分类推进有难点 多角度寻求经验和启示

垃圾分类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繁杂的系统工程。我市的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正在逐步启动,部分地区工作成效初显的同时,但整体工作在实际推进中并不尽如人意。  

记者调查发现,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相应的立法体系不够健全,尚未针对垃圾分类立法。因为没有严格监督,大部分群众认为垃圾分类是个“麻烦事”,缺乏主动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另外,垃圾分类工作在分类收集、运输、处置、利用上尚未形成完善的配套体系,在整个体系中政府引导、企业运作是关键。沟通智慧城市科技发展(广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旭告诉记者,目前,韶关再生资源市场不发达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企业想发展就必须打通垃圾分拣、大宗垃圾回收、商家合作链条,实现资源深加工。  

而市民的环保意识淡薄仍是我市垃圾分类工作的一大短板。不愿分、不会分、不能有效回收等重点难点问题让垃圾分类难以真正落地。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推动习惯养成。记者在采访调查中也观察到,但凡垃圾分类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比如翁源、上海,市民都愿意配合做垃圾分类,社区垃圾分类的氛围浓厚。

如何推动习惯养成,怎么做细做实?上海发布了“史上最严”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确立责任人制度和相应法律责任等,对垃圾进行强制分类。在翁源已实施了近2年垃圾分类的惜福公司董事长扈华庚深有体会。他说:“垃圾分类是一项马拉松长跑,不仅要从自身做起,还要从娃娃抓起,在全社会培育垃圾分类的环境和土壤。”  

按照省住建厅2019年印发的全省垃圾分类方案要求,我市作为粤北地区,需在2020年实现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全覆盖,至少有一个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为完成好2020年目标任务,我市初步选定武江区新华街道作为示范街道,计划建设终端设施,抓紧建设餐厨垃圾处理中心,并加快研究制定我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地方性法规。

作者:韶关日报记者 汪露蓉 钟政宽 通讯员 黄伟琼

本版摄影:韶关日报记者 王志珍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