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 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

全文约4000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编者按:去年9月28日至29日,省委书记李希到韶关调研,站在全省工作全局,对韶关工作提出了“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要求。韶关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既是党中央和省委赋予韶关的重大使命,也是韶关服务全国、全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担当。在这个目标任务指引下,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目标,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森林覆盖率、有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量等反映生态和森林资源规模、质量的主要指标位居全省第一,主要江河水质和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韶关作为广东的北大门,是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内陆腹地的“黄金通道”,也是大湾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的重要生态支撑。

韶关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李希书记对韶关的部署要求,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对全省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安排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细化对韶关工作的指导,对我们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聚焦目标任务、加强改革创新、提振攻坚信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积极顺应区域发展战略新变化,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推动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贡献韶关力量,向省委省政府交出一份满意的韶关答卷已经成为全市上下为之努力奋斗的新使命。

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

做好生态保护这篇大文章

在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上,省委提出了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广东区域发展新战略,形成由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构成的区域发展新格局。2019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广东将建设北部生态发展区,坚持生态优先,严控开发强度和产业准入门槛,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筑牢全省绿色生态屏障,进一步明确了包括韶关在内的生态发展区定位。

良好的生态环境。罗志忠 摄

韶关最大的优势是生态环境,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环境。在这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政策机遇面前,随着新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韶关绿水青山所蕴含的巨大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将逐渐显现。

在今年的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上,市委再次明确今年全市工作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东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和李希书记在韶调研讲话精神,按照省委“一核一带一区”工作部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融入珠三角、服务大湾区,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市委书记李红军也在多次会议上强调,保护好韶关的青山绿水,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是省委书记李希在韶关调研时提出的具体要求,是韶关必须持之以恒抓好的重点工作。

为此,今年以来,全市党员干部以“干字当头、问题导向、重点发力、以上率下”的工作作风,落细落小落实目标任务措施,力求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为了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市四套班子领导齐聚韶州公园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在日前举行的“行善美·爱祖国”2019韶关首届城市徒步活动中,李红军、殷焕明、王青西等市四套班子领导更是带头参加徒步活动,以身作则推动我市“三城同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

市委书记李红军,市长殷焕明等市四套班子领导参加2019年新春植树活动。

与此同时,韶关以扬尘整治专项行动为抓手,全力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市主要领导还带头开展巡河调研工作,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开展好河湖“五清”专项行动和重点河段专项整治行动。在打好净土防御战中,我市全力推动全国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工作,重点做好大宝山、凡口矿等周边区域土壤治理与修复,全面提升土壤环境管理水平。

我市还积极发挥地方立法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先后制定《韶关市烟花爆竹燃放安全管理条例》《韶关市野外用火管理条例》《韶关市皇岗山芙蓉山莲花山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有力地保障了我市生态文明建设。

城区空气质量越来越好,生态环境越来越美。

与此同时,我市还紧紧抓住韶关作为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城市的契机,积极开展矿山治理及土壤修复、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提升管理能力等4个方面65项工程,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力争通过3年努力,实现“山清水秀、林草环绕、碧湖青田、城美人和”的生态保护修复目标,筑牢南岭生态屏障。

我市还高水平推进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建设,以创建国家公园为目标,在保护效果、体制机制上对标最高最好最优,力争尽快在韶关范围内建成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把创建国家公园的过程,变成从韶关样板向国家样板提升的过程。

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韶关的优势在绿色发展,出路也在绿色发展。高水平保护也正是为了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李红军在日前接受《南方杂志》专访时表示,我们将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绿色发展、集约发展、创新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创新力和区域竞争力,努力在高水平生态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资料图片

韶关工业基础良好,近年来我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坚持传统产业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并举,大力实施百家优质重点企业“倍增计划”和工业技改三年行动,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加快钢铁、有色冶金、能源电力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推进韶钢高端优特钢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同时,充分利用韶关的优势资源和基础,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旅游文化、大数据、商贸物流、医药健康、现代特色农业、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打造产值超500亿元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今年以来,市四套班子领导积极落实市领导挂点联系企业制度,深入企业现场办公,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促进在韶企业克服困难、健康发展,积极把韶关打造成为宜居宜业的家园、投资兴业的热土。 

我市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莞韶园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步伐,把高新区建成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合作,加快推进自主创新高地和创新载体建设,引进培育孵化器、加速器运营单位,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主动融入珠三角服务大湾区

推动韶关与大湾区城市融合发展

韶关是国家一级铁路枢纽和公路运输枢纽城市,通过京港高铁韶关站、京港澳高速韶关出口,50分钟可到广州、1.5小时可到深圳,融入了大湾区城市1小时生活圈。

李红军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升格为国家战略,韶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腹地和屏障,将大有可为。我们要按照省委书记李希在韶关调研时讲话要求,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现与大湾区的功能互补、产业分工、市场对接和错位发展,全面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水平。 

★一是推进与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高速公路网,加快韶新高速、雄信高速建设;谋划推动韶柳铁路、韶赣铁路复线、韶龙铁路等重大铁路项目建设;推进北江航道扩能升级,开工建设北江航道上延工程、乌石综合交通枢纽,提升对接大湾区“黄金水道”通行能力;加快韶关丹霞机场建设;打造高质量旅游公路,实现与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曲江马坝高速互通大枢纽。林庆波 摄

★二是深化与大湾区产业共建共融。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区位优势、文化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有效发挥莞韶对口帮扶作用,积极参与大湾区产业分工,深化与大湾区的共建共融,着力把韶关建设成为珠三角先进装备制造业共建基地、珠三角旅游休闲度假首选地、珠三角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高效联通珠三角与内地的商贸物流集散地。

通过完善莞韶对口帮扶机制,推动与大湾区核心城市开展产业共建。资料图片

★三是打造与大湾区接轨的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广“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审批服务便利化模式,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进一步清理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市场壁垒,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好地把自身优势产品和优质服务输送到大湾区大市场中,把契合自身发展特点的要素资源承接过来。

★四是建立与大湾区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莞韶对口帮扶机制,落实东莞韶关两地定期联席会议制度,继续实施全面帮扶共建三年行动,推动东莞、韶关两市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对接。建立与大湾区核心城市的多层次的互访机制,加强与珠三角核心城市的合作交流。探索建立产业共建机制,推动与珠三角通过扶持共建、合作共享、托管建设、产业招商等多种模式开展产业共建。

★与此同时,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全面提升中心城区综合竞争力,是韶关加快振兴发展、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关键所在。5月20日,韶关日报刊发市委书记李红军署名文章《实施东进南拓西融北优城市发展战略奋力建设北部生态发展区核心城市——关于韶关中心城区发展的战略思考》,为韶关在全省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下,加快中心城区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

芙蓉新城建设日新月异。韶关日报记者 张伟 摄

今年以来,我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三大主题”工作,狠抓“三大攻坚战”,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经济发展实现“开门红”。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面对新使命、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必须切实扛起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拿出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长抓的韧劲,一个难题一个难题抓破解,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抓落实,奋力把韶关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文字:韶关日报记者 曹智辉

图片:韶关日报记者 童铜韶(除署名外)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