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源人文荟萃,流长风物俊尧。
在广东省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之一的粤北韶关,世居少数民族主要为瑶族和畲族,总人口约5.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7%。行走在这片粤北田野上,可见各族群众水乳交融,他们筚路蓝缕,团结奋进,从悠久的历史走来,迈向繁荣发展的未来。
时值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省扶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现场会即将在韶召开,“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诗篇也在南岭脚下璀璨绽放。
乳源民族实验学校学生在上瑶族刺绣课。钟华 摄
贯彻落实扶持民族地区发展政策:
东风吹拂粤北田野
韶关辖有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即乳源瑶族自治县,一个民族乡即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
约5.5万人的世居少数民族总人口中,有瑶族3.2万人,畲族1.1万人,主要分布在乳源和始兴、南雄、曲江、翁源、仁化、乐昌、武江等8个县(市、区)的51个乡镇、130个行政村、376个自然村。其中,居住在乳源的少数民族人口2.4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43.6%;散居在其他县(市、区)的少数民族3.1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6.4%。
在这片热土上,随着全市贯彻落实《关于扶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意见》和省政府《关于2017年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现场办公会会议纪要》等政策、举措,把关心服务少数民族群众摆在重要位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民族团结新色彩。
山城美景。傅神双 摄
在民族政策“东风”的吹拂下,全市民族经济的支持力度日益加大。自政策实施以来,省财政对自治县按最高档次标准测算分配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适用最高系数安排基本财力、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按6%的综合增长率起算激励性转移支付协调发展奖。4年来,乳源获得上级财政转移补助资金67.42亿元,每年安排深渡水瑶族乡专项发展资金200万元,支持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脱贫攻坚、农村民生改善工程等。
高瞻远瞩、富有情怀的政策、举措,让乳源的总部经济得到大力支持——《乳源瑶族自治县新引进企业税收收入分成改革方案》和《乳源瑶族自治县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若干配套措施》先后出台。4年来,为企业减免所得税5.94亿元,有力推动乳源经济朝着结构优、效益好、质量高的方向持续快速发展,连续三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位居韶关前列。
在民族发展的底色中,是全市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实施,特色产业提速发展,扶贫帮扶力度不断提高,民族文化体育传承发展,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民生事业日益发展的兴旺图景。
乳源瑶族自治县践行“五篇”文章:
奋进中的南岭生态明珠
“千里开田来就水,万里抛心来就山,吃了一山又一山,搬起竹篓把家搬。”在“耕作一山,则移一山”的世界过山瑶之乡乳源,全县总面积2299平方公里,辖9个镇、115个村(居)委会,总人口22.96万人,其中瑶族人口2.4万人。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乳源重点围绕“发展经济、保障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稳定、全面从严治党”五篇文章,大力推进建设富裕美丽文明法治新乳源。
据统计,2018年,乳源全县地方生产总值90.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3亿元,工业增加值40.7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2.04万元,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了37.6%、20.2%、61.6%、29.1%,三次产业结构从“十二五”末的11.1:44.7:44.2优化到7.6∶48.8∶43.6,经济朝着结构更优、效益更好、质量更高的方向持续加快发展。
与此同时,绿色工业高质量发展。省委省政府批准给予乳源免征企业应缴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政策,依托税收优惠政策,乳源大力培植企业做大做强,全县规上工业企业达66家,形成了电子材料、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集群。
崛起中的东阳光。傅神双 摄
2018年,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142.4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35.8亿元,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了54.9%和74%。东阳光公司在乳源经过20年的发展,含税工业产值突破125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107.9亿元,成为乳源绿色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领军企业。
随着乳源放大税收政策效应,加强招商引资和营商服务,总部商贸经济快速发展。近4年来,乳源新增市场主体4951家,总部型企业达75家。县内管辖的税纳企业户数比税收优惠政策实施前增加2919户,累计为企业减税5.85亿元。县域经济由单一的工业“单核”拉动向工业、商贸服务业“双擎”带动发展,借助税收政策和韶关机场建设机遇,倾力打造绿色产业总部经济小镇和航空经济小镇。
作为旅游资源丰饶之地,乳源有云雾缭绕的南岭群山,有沟壑纵横的大峡谷,有民风淳朴的瑶家山寨,还有千年古刹的云门钟声,穿越历史的西京古道……在民族政策的支持下,这个小山城从旅游市场的无名之辈,到迎来无数省内外、国内外的旅行者,成为一颗熠熠生辉的“南岭明珠”,全域旅游蓬勃发展。全县有国家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3个,乡村旅游点100多个。近3年全县年均接待游客460多万人次,年均旅游综合收入近40亿元。
云门山玻璃栈道。森林曙光 摄
走进乳源乡村,还可见这片希望的田野,增添了“绿富美”的底色。在乡村振兴的战略下,它实践着瑶山乡村的魅力“攻略”,通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征途中。乳源大力发展特色精品高效现代农业,全县种植优质稻12.4万亩、蔬菜7.6万亩、水果4.5万亩、油茶3万亩、茶叶和中草药1.6万亩,全县“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33个、QS认证产品7个。乳源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成乌石岭、八一、雕子塘等50多个美丽宜居村庄和一批卫生整洁村。
美丽茶园。资料图片
随着瑶乡物质与精神日益同丰,民生福祉持续攀升,乳源创建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让瑶乡每一个孩子都享有优质教育;大力建设健康乳源,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自2009年第一轮扶贫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全县5.1万人摆脱了贫困。作为全国50个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县之一,乳源规范化建设了1个实践中心、12个实践所、50个实践站、126个实践点,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乳源模式。
乳源深源村新时代文明广场。 赖南坡 摄
在“两个共同”民族工作主题的指引和支持中,几千年来生活在崇山峻岭的瑶族群众,有1.6万人走出了深山,搬迁到了平坦的丘陵地区,与汉族群众相邻定居、守望相助。瑶族拜盘王、瑶族刺绣、瑶族民歌列入国家非遗名录,一大批民族文化精品力作获得国家和省级大奖。乳源先后四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新时代新起点,乳源正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新发展理念,打生态民族牌,响应广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和韶关“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要求,响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国家战略,主动融入、服务大湾区,走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路子,为加快建设富裕美丽文明法治新乳源、实现走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县前列目标而拼搏奋斗。
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加快乡村振兴:
夯实生态本底 发展“甜蜜”产业
深渡水瑶族乡,正如其名,原生态的青山秀水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里古树夹道、婀娜多姿,峻峰秀岭、层峦叠嶂,清溪蜿蜒、鸟啼花开。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深渡水乡在保持其原生态自然之美的基础上,整治人居环境,打造特色村寨,建设美丽宜居瑶乡;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增收致富目标。
深渡水瑶族乡。资料图片
深渡水乡林业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在民族政策的支持下和各级部门的关心下,深渡水以“森林小镇”建设为契机,加大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通过强化巡山护林,严打盗林、毁林、非法开采等破坏林地资源现象,着力培育森林资源,当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深渡水乡相关负责人说道,近年来深渡水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镇街扩容提质,着力补齐镇街人居环境短板,提升镇街宜居水平和群众幸福感,让党和政府民族关怀的阳光照进深山,照进瑶族同胞的心里。
据悉,深渡水乡根据民族政策的指引和全县全域旅游的战略部署,以打造深渡水瑶族乡旅游主题——“多彩瑶乡·水墨画廊”为目标,实施特色村寨建设项目。建设内容涵盖特色民居改造修缮、基础设施、生态修复、环境保洁等内容。建成后的特色村寨将成为集民族文化、特色产业、特色民居为一体的文旅融合民族示范村,成为深渡水瑶族乡促进民族共融共建的亮点品牌。
为了改变过去那种靠山吃山的传统单一模式,带领瑶族村民致富奔小康,近年来,深渡水乡在扶贫干部的带领下,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瑶乡振兴提供产业支撑。
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市林业局提供
“甜蜜的事业”是深渡水村民引以为傲的特色产业之一。深渡水乡在2016年成立禾花塘养蜂专业合作社,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纳入到合作社中来,在养蜂致富带头人邱忠华的带领下,积极与始兴县科协开展养蜂技能培训,提高蜂蜜产量。通过申报林下经济示范点,采用摇蜜、制蜜提纯机等先进机械设备,不断优化提升蜂蜜品质。优良的蜂蜜品质受到市场的青睐,养蜂的村民也获得可观的收入。据悉,目前深渡水乡已有100多户家庭参与了养蜂事业,年产蜂蜜7万斤,产值达400多万元。
引导外出乡贤回乡创办禾花塘家庭农场,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成立五黑鸡养殖合作社;开展横岭村瑶乡土鸡养殖……一个个特色农业为瑶乡振兴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让瑶乡村民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文/图: 韶关日报记者 吴梦雁 袁少华 通讯员 林遥轩 谭汉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