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核工业二九○研究所地质勘查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王家跃等20位同志被评为2023年韶关市“最美科技工作者”。他们当中,有企业技术研发高精人才;有立足临床、刻苦钻研医术的医护工作者,有扎根矿区冶炼的技改专家,有农业新技术推广农艺师,还有在科普教育方面成绩斐然的教育工作者。他们长期从事科研攻关、技术改造、成果转化、科学普及等一线工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为致敬科技工作者,即日起,本报推出2023年韶关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在南太平洋岛国,他执行广东省“送医上岛”任务,用针灸为一名中风患者打开了“蜷缩”四年的手,于是他被当地称为“magicalhand”,一双拥有神奇魔法的手;莫斯科街头,他被文化部委派在中国文化中心用小儿推拿手法展示中医的神奇;埃博拉疫情期间,他远赴西非的加纳共和国执行医疗援助任务,这一待就是一年;援疆期间,他用四个多月完成新技术的传帮带工作,为粤疆中医新模式奠定基础;他数度前往新加坡、俄罗斯、日本等国传播中医文化……在过去十多年里,身为一名中医人,他不辞辛苦,投身到医疗科技工作当中,成为“中医传播路上不屈的行者”。
他就是乐昌市中医院副院长曾科学。2019年底,他受广东省委组织部委派,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派驻至乐昌,至今已开展为期三年多的基层医疗工作。近日,他获得2023年韶关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传帮带,科技输血变造血
曾科学,出生于中医世家,他热爱中医,致力中医中药的传承。
“科技工作传承很重要,尤其是中医中药。”曾科学表示,针对粤北山区乡村医生的实际情况,他号召从乡镇、医院等多层面带动全乐昌的技能攻坚。如今乐昌市中医联盟已成立,成为乡镇中医药提升的平台。
在医院建设方面,他着力提升院内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在医院内部开展科室小讲课,实行院内“师带徒”,开展每周一次的“护理大讲堂”,开展科内讲座、学术交流共60余场,为医务人员传播新技术、新理念,全面提升医院服务能力。
在提升乡镇医疗水平方面,他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为276名乡村医生提供针灸、推拿等实用的中医技术教学,多次到相关机关和企业进行急救和中医培训。学员纷纷表示,“这是把救命的法子手把手地教给我们。”
此外,他还主动走出去帮扶乐昌市妇幼保健院、乐昌市人民医院等兄弟医院的临床工作,加强学习交流,促进共同提高,在乐昌地区将医疗“输血”变为“造血”。
重科研,技术提升助攻坚
为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能力,曾科学采取“请进来,传下去”的方式推动技术创新,组建科研攻关小组,推广“腕踝针”“督灸”“八卦耳疗”等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十余项,并建成“中医护理特色门诊”。
2022年,在曾科学的组织引领下,“南派膏摩疗法”成功申报乐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乐昌市首个传统医药方面的非遗项目。该疗法以专用本草药膏为介质,将其涂于体表的治疗部位,施以推拿按摩手法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病、防病、保健的效果。
除“南派膏摩疗法”的探索研究外,曾科学带领课题小组积极投身于多个课题反复设计工作当中,攻坚克难,结出累累硕果,《针刺灵谷大白对中风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基于大数据采集的经络分析云平台系统设计》等7个科研项目相继面世。
“作为基层医院,中医院获得省级科研立项比较少,在曾院长的带领下,我们实现突破,获得成功。”该院副主任医师李锦恒坦言。
医者仁心。曾科学在奉献中收获了老百姓的口碑。中医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副院长伊细红坦言:“每次曾院长出诊,患者都会提前两小时排队挂号,即使如此,也时常一号难求,但他总是为患者着想,即使加班加点,也要把前来看诊的患者的病看完。”
送健康,科普健康为民生
曾科学认为,科技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为解决边远山区群众看病难问题,他带领医疗队到乐昌市各个偏远山区乡村开展义诊活动。3年多来,先后义诊近百场,让广大群众“家门口”就能享受专家诊治,广受群众好评。
据随行医护人员回忆道,2020年12月,曾科学到白石镇卫生院开展义诊。由于天气严寒,他的脸冻红了,手也冻僵了,但依然坚持诊疗。群众看到这种情况,拿出自家的竹暖炉送到他的身边,说:“你给我们送健康,我们要给你送温暖。”
后来,在乐昌市科协的支持下,曾科学连续组织开展三届“中医药文化节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致力提升中小学生的科技启蒙。值得一提的是,中医药进校园系列丛书《藏在成语里的中医》《藏在厨房里的中医》已成为校园里孩子们的科普读物。
用心、用情、用力地做好医疗工作,无怨无悔为中医科技奉献青春力量,曾科学获评韶关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对此,他坦言,这是荣誉,更是鞭策和鼓励。接下来,在临床工作之余,他将持之以恒做好科研工作,让中医插上科技的翅膀,“飞”得更远更高。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方筱
编辑:李建群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