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福祉是百姓感受最深的事情,教育、医疗、交通就是最大的民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的背后,是群众对更加美好未来的期待。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民生事业不断发展,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教育水平稳步推进,立体综合交通骨架网基本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活环境不断得到强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持续推动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
“风度小学、韶州中学校园环境优美,硬件设施一流,师资力量雄厚,小孩读书的问题再也不用愁了。”住在保利花园的市民刘兴珲对记者表示,新区的教育设施建设不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让他感到满意,孩子上学方便、学习环境良好,没有了后顾之忧。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教育强市”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我市花大力气破解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努力办好身边每一所学校,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强有力地支撑韶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实现更高水平发展。
记者了解到,过去五年,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103.15%,比2015年的97.70%提高了5.45个百分点;小学阶段毛入学率117.14%,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28.7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11%,比2015年的94.18%提高了3.93个百分点;义务教育残疾人入学率96.7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03.51%,比2015年的97.16%提高了6.35个百分点。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我市教育事业亮点频出,成绩斐然。2017年,我市被教育部列为第二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区)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国家级示范区(广东省唯一的地级市);2018年,我市被列为广东省推进中小学去行政化改革和校长职级制改革三个试点市之一;2019年,我市成功创建成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2020年,我市成功创建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在省人民政府对2019年地级市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工作中,我市获全省北部生态发展区排名第一、全省排名第三的好成绩,获得优秀等次(全省只有三个);2021年,市教育局被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我市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积极推进学前教育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进一步激发了教育发展活力,打造了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加强了我市城镇新建住宅区教育设施配套建设,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缩小区域、城乡、校际间差距,推进我市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多样化发展,建立有利于促进民办学校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了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使各类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各类教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大幅提升,教育综合改革成效明显。
随着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浈江区风采实验学校、韶关市张九龄纪念中学、韶州中学、北江中学改扩建项目(一期)等的陆续建成投入使用,一张张让群众满意的成绩单“晒”了出来。这是我市持续推动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积极回应人民关切的坚定行动,推动我市教育事业实现新发展,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增强。
助力健康韶关行稳致远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我市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竭力为全市百姓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优质健康服务,建立了全面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疾病防控工作成效显著,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进一步成效。
医疗服务水平的变化市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如今,头疼脑热在小区附近的社区医院就可以得到治疗,再也不用去大医院挤了。”在市区沙洲尾居住的罗清妹对记者表示,现在看病方便多了,“家庭医生”不时打电话了解她和家人的健康状况,家里人有个疑难杂症,直接网上预约专家号,再也不用四处奔波。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期末,全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78.4岁,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为11.21/10万,婴儿死亡率为2.88‰,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为16.9/10万,婴儿死亡率为5.4‰);全市卫生总费用130.70亿元,较十二五期末增长75.74%。全市医疗卫生机构2162所;每万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为11.46人,每千人口床位数为6.78张,均位居全省第1名;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达到85%和75%左右。居民个人卫生支出从32.63%降至27.57%。
2020年,我市医疗卫生系统经受住新冠肺炎疫情阶段性重大考验,守住广东“北大门”。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共有2个单位荣获省抗疫先进集体称号,1个单位荣获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17人荣获国家、省级抗疫先进个人称号,3人荣获省级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慢性病防治工作得到巩固,建成2个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2个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提前完成2025年建设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2个的目标要求,走在粤东西北地区前列。
我市先后启动粤北人民医院高水平医院、市中医院新院、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市第一人民医院新院、粤北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病综合大楼、前海人寿(韶关)医院建设。20家县级公立医院升级建设工作进展顺利,22家乡镇卫生院、1035间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以及14间普通卫生院升级为中心卫生院等工作顺利完成,全市医疗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全市共建成省级重点、特色专科(含中医)31个,成为粤东西北地区省级重点、特色专科最多的地市。共获国家授权专利15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研基金项目立项25个,获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荣誉10人,医学科研水平持续提高。
随着医疗卫生领域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市卫生健康事业稳步发展,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不断完善全民医保制度和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八高三铁两航”综合交通骨架网基本建成
“农村公路建好前,泥路难走,村民到廊田镇要走一两个小时,农产品较难运出去。如今,公路开通了,村民办起了农家乐,山里的美景、蔬菜吸引城里人,不愁没生意。”乐昌市廊田镇岩前村板田村小组村民吴经田对去年开通的“四好农村路”赞不绝口。
群众的感受最为直观。退休干部王耘也对我市近年来交通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深有感触。他表示,这些年来,韶关高速公路一条接一条建了起来,高速铁路穿越而过,极大地拉近了粤北山区与外界的地理距离。“以前出差到广州坐火车起码要三四个小时,现在最快1小时就可以了。”
过去五年,我市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交通运输服务保障扎实推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形成,交通运输新业态蓬勃发展,人民满意交通持续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在服务支撑我市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中实现了新作为。
记者了解到,2017年以来(预计到2021年底),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34.79亿元。截至目前,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超1.7万公里,公路密度约93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66.58公里(在全省位列第四、粤东西北第二),普通国省道2472公里,农村公路13914.7公里,公路通车里程位列全省第6。
随着韶关丹霞机场、武深高速、汕昆高速、韶新高速、南韶高速欧山互通、韶州大道、北江航道扩能升级工程等一批重大交通工程相继建成通车(通航),韶关市区通往“双区”时空距离进一步缩短,进一步提高与“双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快联快通水平,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五年来,我市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79公里。其中,韶新高速、韶州大道分别为全省第一个高速公路PPP示范项目和全市第一个市政道路PPP项目。韶新高速推行工艺工装现代化、施工监管智能化、施工指导数字化、管理手段信息化,践行交通工匠精神,克服线路长、工点多、涉及面广、途经山岭重丘等不利因素,打造了一条平安路、质量路、绿色路。
2021年11月,韶关丹霞机场正式通航,韶关人民盼望多年的“航空梦”终于实现了,标志着我市“八高三铁两航”综合交通骨架网已基本建成,初步形成“水陆空”立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韶关丹霞机场建成通航,将促进韶关旅游市场与北京、上海、杭州、青岛、西安、昆明等国内重要旅游市场合作,吸引更多境内外游客到韶关旅游,方便广大旅客前来韶关观光旅游、投资兴业,
同时,我市以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为引领,推进“公路+产业、+生态、+红色、+文化”模式,完善服务设施,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这一乡村振兴的“高速路”加快建设。“九龄故里·百里画廊”等8条线路被评为广东省首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乐昌市创建为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仁化、始兴和南雄市创建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2020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完成1636公里公路建设攻坚任务,全市农村公路通车里程约1.4万公里,通100人以上自然村、278个省定贫困村通20户以上自然村公路路面实现硬底化。国省道路网结构服务质量显著提升。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河
编辑:何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