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农业产业经济需要转型升级,企业更需要技术支持。下一步,我将继续发挥好桥梁作用,服务韶关,加大与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对接,根据企业的难点和瓶颈,引入农科院专家对企业开展科技帮扶,通过科技创新、联合攻关,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我将继续努力,不负组织重托,敢于创新、干字当头,为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尽一份农科人的力量。”
——余华荣
上图为余华荣(中)和其团队成员交流工作经验。
一座座现代化的蔬菜种植大棚在广袤的韶关大地拔地而起,充分展现了我市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魅力;与时俱进的果蔬病虫害精准防控技术,让农户在家门口切身体验到高科技农业种植手段;专业又接地气的农业技术服务指导,让农户的种植思路豁然开朗……余华荣自今年4月底起挂职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她的足迹已遍布韶关各镇村,她带领的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全力提升我市农业发展现代化水平,为农民增收致富增添新动能。
“我有专业特长,何不投身为之?最初到韶关挂职时,我下定决心,要把科技成果留在韶关农村大地上。”余华荣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道。
余华荣充分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用好省农业科学院的“娘家”资源,精准对接需求,让更多农业科技成果在粤北田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韶关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的“翅膀”。
“我很庆幸能来到这里:韶关三农大有可为”
行走在深秋的粤北大地,处处可见丰收的可喜景象,乡村振兴的热潮扑面而来,我市三农干部正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推进乡村振兴。
田间地头处,不乏像余华荣这样的农技专家型人才的身影。
“来韶任职前,我对韶关三农,尤其是韶关民风淳朴的农户朋友就有着非常好的印象,韶关农业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良好基础。”长期扎根农业生产一线的余华荣对韶关三农尤其是农业产业发展了解颇深,余华荣来到岭南名郡——韶关,不禁感慨这里得益于岭南腹地绿水青山的馈赠,各县(市、区)资源禀赋正被不断盘活,农业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她也更有信心掘出更多农业致富“金矿”。
“我来自广东省农科院,我们院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创新了一个院地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共建平台、人才下沉’。从2016年开始,省农科院已经派出了30多名科技人员常驻韶关开展科技服务三农。如今,我在韶关市农业局挂职,我还带了两位省农科院科技人员同时常驻这里开展科技服务产业。”余华荣向记者介绍道。
余华荣坦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但需要“钱”,还需要“人”。近几年韶关不断创新人才环境,贯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理念,实施了包括丹霞英才、挂职干部等更加有效、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在采访过程中,余华荣自豪地说:“我是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来到韶关开展科技需求调研,服务韶关农业企业。”据了解,省农科院提供给余华荣和另外两位科技人员在韶关一年大概50万元的课题经费。
到韶关挂职后,余华荣深入基层一线调研,发现我市不少地区仍存在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和经营市场能力不强、缺少农业科技知识等问题,这些问题无形中打击了农民发展致富的信心。
余华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挨家挨户做起了调查,找出制约韶关农业发展的原因。
余华荣在省市科技申报、产业对接等方面积极谋划,组织省农科院专家团队申报服务韶关的“助镇帮镇扶村科技特派员”项目。通过与省编办、省委组织部、省人大等工作队沟通对接,成功申报9项,合计270万元经费,为各产业专家对接助镇帮镇扶村工作搭建平台,在科技服务、成果转化多个环节,推进助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更持久、更紧密、更有效地在韶关开展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农虽旧业,其命尤新。
余华荣对记者说:“我很庆幸能来到日新月异的粤北韶关,这里农业科技不断‘提档升级’,韶关三农必大有可为。”
“我要为这里多作贡献:把实事办到农户心坎上”
近日,记者跟随着余华荣及其团队来到仁化大桥镇长坝村一沙田柚种植基地。这对余华荣及其团队而言正是日常下乡调研的缩影。
余华荣及其团队在完成各项本职工作的“规定动作”外,还会利用业余时间来到基层一线完成一系列“自选动作”,那就是帮助农户解决实际问题。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余华荣的微信通讯录里添加了大量农民朋友。余华荣说:“每次韶关的农民朋友添加我为微信好友的时候,我感觉到肩上的担子更加重了,这是一份信任。他们经常会有问题咨询到我,我也尽量为他们解决更多的问题,有时候遇到不是我擅长领域我就去请教其他农技专家,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不少。我要把更多科技成果留在韶关的田间地头。”
今年7月中旬,蜜桃成熟之际,大量游客前来曲江区枫湾镇采摘购买。但今年果农们在享受丰收喜悦的同时,也为来年的收成担忧。因为今年在蜜桃成熟期,蜜桃落果严重,同时蜜桃品质也是参差不齐,难以管控。面对这些问题,果农们束手无策,烦忧不已。
在得知该信息后,余华荣在市农业部门的指导下,立马邀请省农科院的果树栽培专家、病虫害防治专家开展白水蜜桃栽培技术科技下乡培训,有100多户果农参加。省农科院向参会的农户发放了《鹰嘴桃丰产栽培技术》《蜜桃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技术》等资料合计240余份。理论课培训结束后,省农科院的两位教授将课堂从室内移至桃园给果农现场示范枝条修剪方法。
“真把实事办到了我们心坎上,不仅让我们掌握了解决水蜜桃树虫害的方式方法,还学习了如何科学种植白水蜜桃,受益很深!”桃农告诉记者。
余华荣感慨地说,韶关农业产业经济需要转型升级,农户乃至农业企业更需要技术支持。
围绕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的难点和瓶颈,余华荣充分发挥挂职专家学者的桥梁纽带作用,主动搭建科企合作平台,组织农科院专家团队开展科技下乡、品种推广、技术培训,服务当地各类型经营主体,开展了以乐昌落叶水果、曲江食用菌、武江休闲农业、仁化白毛茶等特色产业的关键种养技术和新品种栽培培训20多场,辐射带动300多人次新型职业农民。
值得一提的是,余华荣发挥自身的职业优势,促进所在的省农科院及相关科研单位与本地企业接触交流,引入高层次专家人才开展智力帮扶,加大与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对接,根据企业提出的技术指标和要求,设计技术方案,提高对接的准确度,通过开展科技创新、联合攻关等项目合作,加快科研成果在我市转化。
文/图: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邱日欣
编辑:李建群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