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丹心 矢志奉献


他发明了中国第一颗

原子弹原料铀的提炼方法

在翁源下庄建立了

中国第一家自办炼铀厂


他潜心于核原子能研究

在两次试验时发生的爆炸中

死里逃生后却并未因此而退缩

而是在失败中不断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

返京过安稳舒适生活的机会

全身心投入原子能事业

为我国的核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他就是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劳模称号,并被授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勋章的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铀矿部队25支队高级工程师王明健。在我市郊区的一栋普通居民楼里,记者见到了这位85岁高龄的慈祥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王明健仍耳聪目明,当年的点点滴滴在他严谨、清晰的言语中娓娓道来。


王明健。 侯海霞 摄


与原子能事业结下不解之缘

1933年6月生出生的王明健是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人,从1955年在中南矿冶学院选矿专业读大学开始,他便与原子能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还在读大学时,有一次在图书室看到了一本介绍原子弹的小册子,就一口气把它读完了并暗下决心,今后就搞原子弹研究。"


王明健说。这颗小小的种子在心中悄然发了芽,但让他没想到的是,一毕业他就走上了自己向往已久的原子能研究之路。


1956年7月的一天,一纸调令让王明健和另外10名同学一起被分配到位于长沙郊区黄土林的309队。到了309队之后,王明健才知道他们来这主要是从事原子能研究,这让对原子能特别感兴趣的他兴奋不已。第二天,他便到化验室跟着苏联专家学习,虽然这对他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但通过刻苦学习,2个月之后他便学会了相关的知识。随后,他又被先后调到物探室、光谱室。就这样,王明健从大学毕业后就投身于原子能事业。


肩负使命 困难重重

1957年3月,正在长沙学习的王明健又被调到北京,参加前苏联专家举办的铀矿水冶技术培训班。1958年7月,他突然接到了二机部的一个秘密会议通知。会议传达了毛主席指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提前爆炸,不靠苏联。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能否提前爆炸,当务之急便是解决核原料问题。


当时我国整个核工业体系还处在初建阶段,没有正规的铀矿和处理铀矿石的工厂,而制造第一颗原子弹又急需2吨二氧化铀做试验,二机部决定在翁源县下庄建立水冶厂,要求在半年之内生产出制取二氧化铀的原料重铀酸铵(黄饼)来。王明健被任命为下庄309队十一分队水冶厂的厂长和技术负责人(即后来的202厂),肩负起了这个光荣而伟大的使命。

王明健当年手绘的炼铀工艺图纸。 侯海霞 摄


"虽然跟着前苏联专家学习了一年,但是原苏联专家很多对我们都是保密的,从来没提到过铀是从矿石里怎么提取出来的,流程、设备都不提,只跟我们介绍铀化学的一般知识、普通常识。"


王明健说道。当时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也说:"一般的天然铀矿石,能作为原子弹原料的成分只含千分之几。"半年之内建一个厂并制取黄饼的任务让他倍感压力。



刻苦钻研 创造奇迹

他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夜以继日研究试验。有一天,王明健在澡堂洗澡时突然有了灵感,"何不试试给铀矿石'洗澡'的方法提取铀?"就这样,在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没有不锈钢和塑料的情况下,王明健从老一套炼铀方法中解脱出来,创造了最简单、最经济的从铀矿中提炼黄饼的方法,即简易炼铀法,后来也被人们称作"土法炼铀"。带着这套工艺,王明健从北京来到下庄,在当时翁源县委书记的帮助下,建厂房、通水电、挑人手,迅速把厂子建了起来,并在1958年8月底正式投产。


翁源下庄202厂附近,王明健和工人合影。


1958年底,王明健家中传来噩耗,让他真正体会到了何谓"忠孝难两全"。"当时我老家发来一封电报,说我奶奶病危要我回去,我是奶奶亲手带大的,我说我正在广东工作很紧张不能回来。后来又发来第二封电报,说奶奶死了。"王明健老人平静地向记者诉说着,泪水渐渐打湿了眼眶。在这段紧张的时期,他带领着50余名工人日以继夜忙生产,晚上只能和衣而睡四五个小时,终于在半年后完成了宋任穷交办的任务。而后,又经过两年半的苦战,下庄水冶厂生产了71.3吨的重铀酸铵,占当时全国土法炼铀的总量的67%。


投身研究 不畏艰险

1959年8月,王明健接到指令,要求在当年10月1日前炼出1公斤纯金属铀,并送往北京展览馆在国庆时展出。接到任务后,王明健和助手何国发立刻赶往北京,在一个废弃的车库里做试验,在2次爆炸中他身上多处被烧伤,险些丧命。但凭借着坚定的革命精神、坚强的信念,他不断吸取教训、取得进步,在经历了上百次试验后,最终成功提炼出了1公斤银灰色、铀比重最高的纯金属铀,按期完成了任务。除此之外,王明健还发明了新型萃取剂(6092)用于纯化铀。这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提前爆炸起到了保障作用。



在1960年6月发表的《上游》杂志中,袁成隆副部长的一篇报告生动描述了王明健当时的工作状态以及他的忘态度与精神:"三局王明健同志在一项重要实验中遇到上百次的失败,每当遇到挫折,他都再三阅读《矛盾论》从中吸取力量,大大提高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扎根山区 默默奉献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撼世界。下庄309大队11分队的队员们也撤离了下庄各赴前程,而因为要筹建更大规模的铀水冶厂,王明健放弃了回北京的机会,选择了留在下庄。从1964年一直到1995年,王明健始终坚守在一线从事铀矿冶炼研究。期间,王明健解决了12项重大技术革新问题,实现了从不能生产、可以生产到超额生产的3大步。



就这样,王明健一直默默为中国的核工业发展奋斗着,他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在1959年的全国群英代表大会,他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在1977年11月的全国基建工程兵工作会议,他被授予基建工程兵先进生产者称号。2008年参加中核集团铀矿冶创建五十周年纪念活动时,他被授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勋章。


1995年退休后,王明健仍在刻苦学习,潜心研究化学上两道世界级难题,希望有生之年能再为人民作出贡献。"那些岁月,我除了在实验室就是在工厂工作,我把青春献给了中国人民最需要、最辉煌的事业,为中国人民争了口气,我无怨无悔。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当你停止生存时,还能以你的发现、发明创造继续为人民服务,把知识和智慧留给人民。"王明健说。



作者:韶关日报记者 侯海霞 摄影报道

编辑:刘青

责编:黄悦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