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已至,走进丹崖秀丽,碧水流淌的粤北韶关,沿道寻迹,探路拾遗,可从一砖一瓦、古道檐阶中体悟这座善美之城的积淀与风华。坐拥不可移动文物点276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72处的韶关,以遍布大山大河的文物,串联起静静流淌的千年文脉。
丹霞山。资料图片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并强调“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各项决策部署,近年来韶关扎实推动文物普查、考古、保护与活化工作,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成为游人“签到打卡”的热门之地,再现瑰宝遗珍的辉荣历史与璀璨之光。古道新“思”:守真守璞 保用并重
在岭南大地触摸文明的足迹,可以踏上那穿越莽莽山川,伸向中原大地的乳源西京古道。它于今年入选由国务院核定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韶关国保单位“大家庭”第10个新成员。
这条开凿于近两千年前东汉时期的西京古道,南起英德浛洸、北接骑田岭道,通往中原、京都“西京”,是海陆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也是南粤地区与岭北地区经济、文化和人员往来的南北通融之道。随着时代变迁,遥遥2000多公里的古道,不少路面已在岁月中淹没、损毁。缘于近年来的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乳源瑶族自治县境内现存古道长度约98.9公里,从凿山通道的石级路面,到累如串珠的古建筑遗存,流传着底蕴厚重的古道文化。
在国家和省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的关心指导下,市、县文物保护工作者具体统筹谋划、认真实施,乳源西京古道正被打造为集文化体验、生态休闲、体育健身、乡村旅游于一体的“多彩驿乡游径”,开展古驿道本体修复、古驿道连接线新建利用、遗存修复、服务配套设施、标识系统布局、品牌建设的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工作。 为了擦拭这颗珍珠上的“蒙灰”,展示历史原真性文化遗产价值,市、县文广旅体局等职能部门按照“原真性、最低干预”的方式,实施分级确定差异化的保护与修复策略,分为基本完好、轻度残损、重度残损、覆盖和灭失五个等级进行分级评价。如在梯云岭古道、猴子岭古道等乳源西京古道现状保存情况最好的段落里,以现状保养为主,对古驿道进行清除杂草、清理路面,发挥“西京古道石阶除道”的民众力量,进行定期维护。保用并重,也成为乳源西京古道活化利用的原则。市、县因地制宜新建或利用现有道路作为古驿道连接线,遗存修复与配套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古村落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有机结合,猴子岭古道、五里桥古道、乌鹑岭古道为代表的大桥古道核心环被打造成为向游客、居民开放的精华段,成为活动赛事、日常休闲的重要空间载体。在活化利用中,“借道兴村”也成为乡村振兴战役的前哨战之一,西京古道沿线的老屋村和深源村等村落通过整合资金修缮了古建筑、古书院、巷道,完善了配套服务设施。缘于乳源首届西京古道文化旅游节和2018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韶关·乳源站)等大型活动和赛事的举办,今年国庆黄金周共吸引30万以上人次游客。其中,西京古道沿线附近的三森庄园,自古道活化利用以来,月营业额约30万元以上,一餐接待量最多达40桌左右,提升了当地村民收入与就业水平。文物新“治”:整合资源 以用促保
作为韶关国保单位“大家庭”的新成员,乳源西京古道“活”起来的实践探索,是全市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缩影。这个“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正不断通过以用促保,传承活化文物的内涵与价值,搭建起更广阔的时空坐标。
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韶关于2007年至2011年在全市范围开展了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对105个乡镇、1390个行政村(居委会)、13228个自然村进行拉网式排查,出版了《韶关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双峰寨。资料图片
文物的抢救修缮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韶关积极争取各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2013年以来,全市共争取到中央资金7908万元、省级资金5025万元,同时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要求地方财政加大文物保护经费保障。结合各级文物保护资金,韶关对南华寺六祖殿、三影塔、马坝人遗址、双峰寨、满堂围、长围村围屋、中共粤北省委机关旧址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已公布或在编保护规划的文物保护单位有20处,其中国保4处,省保16处。
满堂围。资料图片
其中,投入3600万元进行全面修缮,整治周边环境的省保单位——中共广东(粤北)省委机关旧址,已成为市区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2010年7月正式开放以来已免费接待国内外参观者65万人次。投入1300万元建设的九龄园,建设在省保单位——张九龄家族墓地控制范围外,让人们更好地了解、研究和宣传张九龄和九龄文化。投入1000多万元修缮与活化利用的华南教育历史坪石研学基地,考证和梳理了抗战时期华南教育的历史脉络······
长围村围屋。资料图片
当文物的保护开发与利用,逐渐唤醒粤北大地,红色基因也不断被激活。这片现有红色革命遗址287处的红色热土,于今年10月22日落成开放的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将分散在粤北地区的各类红军历史文物、文献纳入加以保护,形成一个以纪念馆为中心辐射全省的红色教育基地,带动整合全市红色文化资源,成为韶关红色教育和红色旅游的龙头景点。人文新“兴”:传播故事 交流文明
当一个个瑰宝遗珍迎来跋山涉水,寻幽访古的游人,如何把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慷慨地赠予今人,韶关正细细拂去历史的尘埃,讲述文明的故事。
为了让文物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韶关稳步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申报和保护工作。近年来,仁化县石塘村被国家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南雄市新田村、曲江区曹角湾村、翁源县湖心坝村和乐昌市户昌山村共4个村被省住建厅和省文化厅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南雄市珠玑镇被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此外,韶关启动了新一轮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申报工作,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造条件。要让更多游人亲而近之,还需讲好文物故事。为此,韶关不断推进博物馆建设,深化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9个国有博物馆充分利用省财政安排的博物馆免费开放专项资金,充实完善馆内展览陈列和改善基础设施。经国家文物局复核评定,韶关市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南雄市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进一步提升全市博物馆陈列展览和服务水平。2018年,全市9个国有博物馆都免费开放达310天以上,接待观众114万人次,其中青少年50万人次。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韶关的文物故事讲述也在不断创新,全市充分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主题活动,围绕文物保护这一主线,2017年以来共举办文艺宣传专场演出共60余场,吸引22.8万人次观看。文物图片巡展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共举办了90余场,吸引18.6万人次参观。在各种宣传活动中,通过横额、宣传小册子、标语、网络、微信等形式宣传文物保护知识,加深了人们对文物古迹的了解与保护意识。随着越来越多游人走进这个岭南名郡,品读故事,以史鉴今,文物的容颜与魅力也在重获新生,让这个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辐射湘赣地区发展的枢纽之地,不断探索实践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再现岭南名郡的瑰丽与辉荣,推动中华文明融入世界、交流互鉴。
文字:韶关日报记者 吴梦雁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