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馨香满韶城——新中国成立70周年韶关文化建设综述

9月17日夜晚,韶关剧院里掌声雷动,历经一年多时间创作排演、以工矿精神为题材的大型粤北采茶戏《51号信箱》在这里隆重上演,向广大市民呈现了上世纪60年代初粤北地区核矿事业开拓者们鲜为人知而又感人肺腑的故事;

在广东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上,我市原创音乐剧《过山“谣”》和电影《榫卯》获得优秀作品表彰。韶关获奖作品数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排名第六位,电影类别申报工作实现零的突破;

今年5月1日,“善美韶关·劳动最美”2019年庆“五一”广场群众文艺演出活动在市区中山公园举行,吸引了约5000名群众观看演出;

由我市全力打造的“城区十分钟文化圈”、市民“家门口的图书馆”及“韶关文化客厅”三位一体的韶关文化名片——风度书房,被评为“2018广东公共文化研讨会优秀案例”,目前全市已建成27间,并在不断扩建,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这一串串的文化硕果,体现了我市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是我市文化自信的集中表现。

文化惠民提升群众幸福感

“走,到风度书房看书去!”作为善美之城“文化新地标”的风度书房,是我市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以打造“城区十分钟文化圈”及市民“家门口的图书馆”为目标建设的无人值守、有人管理及读者自助服务的全开放、高品位的自助实体图书馆,让公共文化服务贴近于群众需求。  自2018年1月启用以来,风度书房一直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在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上发力,成为“零距离”“零门槛”“品牌化”的百姓书房。

“小书房、大风度”的风度书房,传承和延续了韶关历史名人张九龄的风度文化,彰显文化自信。截至2019年8月,书房共接待读者242多万人次,是风度书房建成前市图书馆年均接待人次的6.3倍;新增办证数3.1万张,是风度书房建成前的2.68倍;图书借阅率达185%,已成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好场所、市民闲暇之余的好去处和广大青少年课余学习的好地方,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和增强社会责任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这是我市文化惠民工作的一个缩影。市粤北采茶戏保护传承中心利用原有的旧建筑,翻新修建了小剧场,定期开展戏曲演出活动;每逢到了节假日,我市利用元旦、春节、元宵等节假日期间在中山公园举办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文艺演出、诗歌朗诵……丰富了群众的日常生活,让文化发展的成果走近人们身边,有力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文艺精品凸显韶关魅力

自古以来,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在粤北大地上南传北渐,悠久的历史文化在这里沉淀与积聚,逐渐形成了我市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何把握好新时代主旋律,结合韶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文艺精品传达时代精神,彰显文化自信,是我市文艺工作者长期以来努力思考和实践的事情。

近年来,我市文化部门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立足韶关实际,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中国梦”主题、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主旋律舞台作品,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文艺精品。先后推出了扶贫主题《枫树湾近事》、工矿题材《51号信箱》两台大戏。其中《枫树湾近事》在韶关剧院举行了5场演出,观看人数超过5000人次;《51号信箱》近期已经正式上演,好评如潮,还被列为省文艺精品创作重点项目,并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选定参加“岭南风华·我爱你中国——广东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展演活动;由我市作家荣笑雨、王心钢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粤军抗战记》,荣获2017年广东省有为文学奖第二届“有为杯”报告文学奖……

这一个个文艺精品的背后,凝聚了我市文艺工作者的智慧与韶关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闪烁着韶关独特的历史文化印记,彰显了韶关人民的时代精神风貌。

打造韶关红色文化品牌

翻开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革命之路上,每个不同的时期,都可以看到革命在韶关留下的足迹:北江工农革命,点燃起大革命的浪潮;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在韶关境内就走了近千里;“坪石大捷”“双峰寨保卫战”“水口战役”、抗战时期的中共广东省委曾一度迁至韶关……

近年来,我市借助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努力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当前,我市重点推进287处红色革命遗址遗迹保护修缮;扎实推进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建设,目前纪念馆主体和布展工程已完工,进入试运行阶段,周边环境和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加快推进城口红色小镇建设,目前已开展红色小镇一期建设工作,完成城口标识、高速路口至城口镇国道两边“穿衣戴帽”、纪念馆河岸两边美化绿化、红军街环道道路维修及城口红军遗址群修缮改造工作。同时,加快推进我市历史文化游径建设,充分挖掘我市红色文化资源,将我市价值突出、保存较好的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红色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旅游资源等有效串联起来,打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我市特色的历史文化游径,充分挖掘韶关红色历史文化内涵,打造韶关红色文化品牌。

文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近年来,我市文艺人才从各地基层不断涌现,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为了加快本土文艺拔尖人才队伍的建设,我市实施了文艺人才“育鹰”工程,切实加大文艺创作生产人才的培养储备力度。同时,我市还注重加强文艺社会组织建设,积极发挥市文联、市作协等团体组织的作用,繁荣发展文艺事业。

为有效提升全市基层文化站服务效能和基层文化站站长业务能力,今年6月10—13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的2019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巡讲暨广东省文化站站长培训班(韶关片区)在乳源举行。涵盖韶关、清远2个地级市的领队及综合文化站站长等200余人参加培训,有效提升了公共服务效能。

70年栉风沐雨,70载春华秋实。

新中国成立70年,韶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韶关的文化事业也在蒸蒸日上的发展,一代一代文化人前赴后继,在粤北大地的文化热土上播种、耕耘、收获。

我市的文化工作者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挖掘我市文化底蕴,积极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精心创作文艺精品,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为韶关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韶关,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拼搏,在这片有着两千多年城市历史的文化沃土上,续写着绚烂的文化篇章,让动听的文化之歌响遍韶城大街小巷,让沁人心脾的文化馨香传遍韶城三江六岸!(韶关日报记者 冯兆宇 通讯员 伍海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