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度书房:打造城区十分钟文化圈

核心提示

风度书房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采用自动化设备和公共空间实现公共阅读服务,具备24小时开放条件、体现韶关文化元素的场馆型自助公共图书馆。自2017年6月启用以来,风度书房一直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在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上发力,成为“零距离”“零门槛”“品牌化”的百姓书房。下一阶段,如何鼓励和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如何实现书房的自我“造血”功能,实现书房的持续发展之路?这是值得大家努力和探索的方向。

2017年6月17日,韶关市首家24小时智慧图书馆——“风度书房”在市图书馆一楼正式开放。2017年年底,全市首批10间风度书房陆续开放。  

2018年,“推进市区风度书房建设”被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全市各相关部门举力打造“城区十分钟文化圈”及市民“家门口的图书馆”,倡导全民品质阅读,提升韶关文化底蕴。  

2019年,“继续建设一批风度书房”被列入韶关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全市大力推进风度书房建设,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今年1月1日起,第二批10间风度书房正式启用;近期,始兴、仁化等地的风度书房分馆也陆续建成启用,至此,全市共有27间风度书房“上线”,成为善美之城的“文化新地标”。  

如今,随着一间又一间风度书房启用,作为市委、市政府打造的“城区十分钟文化圈”及“家门口的智慧图书馆”,以及传承和延续韶关历史名人张九龄“大风度”的文化地标,风度书房正努力挖掘文化底蕴,不断创新,打造城市文化品牌,让风度书房成为有深度、有温度、有风度的城市文化灯塔,点亮市民的心房,点亮善美之城。

注重需求对接推动阅读“零距离”

在风度书房建设以前,市区只有1间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建筑面积为4000平方米的市级图书馆以及1间800平方米的区级图书馆,藏书约50万册,远远不能满足市民对阅读的需求。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公共图书馆刻不容缓。然而,怎么建?如何建?建在哪?都是需要我市文化部门认真思考的问题。  

以第二批风度书房建设为例,为确保高质量完成该项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建设任务,市文广新局(现合并为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作为牵头单位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细化各参与建设单位的工作职责和分工,建立了风度书房工作督导督办工作机制,按工作进度开展督导和每周工作推进情况通报。该局从社会各界提供的620多条线索中遴选出较符合的80多个点,根据《韶关市风度书房建设要求》中对选址和总体布局的标准和要求,逐间进行现场考察比较,并积极争取产权(业主)单位免费提供5年以上的使用期,综合考虑人流密集度及惠及更多偏远群众等因素,最后确定10处地址。

在建设模式上,建设者们积极引导公众参与,采取“政企共建”“企业援建”“个人捐建”等多元建设模式,主动与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或个人等合作,有效地盘活了政府闲置资源,激发了全社会参与书房建设的积极性。  

在功能设置上,书房的建设注重满足多元需求。各书房选取位于社区、机关、学校和公园周边等方便市民的地段,面积100平方米至400平方米不等,图书在5000至20000册,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少儿读物、通俗读物等各方面内容。功能涵盖了阅读、借还书、开展沙龙活动等。  

在管理技术上,技术部门打造“总监控平台”和“图书馆联盟建设平台”的“双平台”管理体系。“总监控平台”能够实现24小时监控管理,智能控制室内空调温度和阅读灯等照明设施,并适时播放语音温馨提醒;“图书馆联盟建设平台”由市统筹指导搭建,作为市图书馆总馆与风度书房各分馆之间的统一技术平台,整合市、区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信息化和RFID技术,实现了总馆与各分馆之间的通借通还、书刊的统一检索、图书借阅汇总及轮换等大数据管理。  

在管理模式上,通过“双平台”管理体系和志愿者服务团队,实现了无人值守、有人管理及读者自助服务的风度书房智能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强读者自我服务意识,解决运营管理任务加重问题。  

可以说,为将书房建设成无人值守、有人管理及读者自助服务的全开放、高品位的自助公共图书馆,风度书房的建设,凝聚了各界心血。

注重活动常态推动阅读“品牌化”

8月15日,2019年南国书香节韶关分会场活动在市图书馆启幕。与过去不同的是,今年我市的书香节创新活动形式,采用“主会场+分会场”相结合的方式同步开展南国书香节韶关分会场活动。其中,主会场设在市图书馆,分会场延伸至全市的数十间风度书房、图书馆和新华书店,为韶关市民送上一场暑期文化的饕餮盛宴。  

主题讲座《红军在韶关》重温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父母的语言》促进孩子与父母间的交流,《走进蝴蝶》让孩子们大开眼界……一连数日,遍布全市的风度书房迎来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的活动,广大阅读爱好者只要走出家门,就可到家门口的风度书房参与书香节活动。这样借助风度书房的地理位置优势,与大型文化活动相结合,既能推动活动的开展,提高活动的覆盖面,真正贴近民生,惠及群众,又能推进风度书房作为城市文化阵地的建设,提高风度书房的知名度和市民的认可度,创造了更多市民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助推文化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平日里,风度书房除了提供高品质阅读场所之外,还定期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风度沙龙”活动,至今共举办143场次,参加人数达15021人次,为广大读者搭建了一个以书会友、思想交流的平台。  

如今,风度书房已成为市民工作之余补充知识的好去处和开展全民读书的活动场所,对提升市民文化素养有很大的帮助。这些文化活动的开展,让“风度书房”从传统图书馆的“阅读场所”向“文化阅读场所”“社交场所”拓展,成为城市中的特色文化阵地,推动阅读“品牌化”发展。

注重市民参与推动阅读“零门槛”

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书房,享受这个宁静的阅读空间。  

数据显示,自风度书房启用以来,市民积极踊跃到风度书房阅读,入馆人次和借书量呈逐月增长态势,截至2019年8月,共接待读者242万人次,是风度书房建成前市图书馆年均接待人次的6.3倍;新增办证数3.1万张,是风度书房建成前2.68倍;图书借阅率达185%。  

面对日益增多的市民读者,为进一步方便群众,书房在读者使用借书证或身份证即可入馆和借阅的基础上,实现了人脸识别入馆、微信扫码入馆和借阅,以及用支付宝办理电子借书证并扫码借阅等便民手段,部分分馆还增设了免费朗读亭,配备了完整的录音设备和隔音玻璃,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便可进入朗读素材库,开始朗诵录音,并扫码分享保存,方便广大市民免费享受精神食粮。利民分馆还与特色饮品经营者合作,增设了咖啡、轻饮食等,吸引了更多年轻人走进书房。  

这样的便民服务,让不少读者感到非常“接地气”“跟上了时代”,受到了市民的喜爱与称赞。而在书房里默默为读者服务,身穿咖马甲的书房守护者——来自各行各业的文化志愿者,更体现了书房的文明与温度。  

据了解,从书房启用之日起,市图书馆就向社会公开招募“风度书房志愿者”,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截至2019年8月,风度书房注册志愿者达到1032人,总计志愿时长5万小时。通过委托专业机构开展培训及消防演习,加强志愿者服务团队的建设,完善风度书房志愿者管理机制体制,重点依托“i志愿”平台进行志愿者服务管理,提升志愿者服务水平,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志愿者队伍已经基本成形。

探索风度书房的持续发展之路

“走,到风度书房看书去!”课后,不少同学就会三三两两的来到学校附近的风度书房,或看书,或学习,沉浸在书海。市民叶女士说:“每到周末,孩子总要吵着要我带他去风度书房借书、看书,这肯定是好事。”然而,叶女士说,自己家住的比较偏远,离家最近的风度书房规模不大,书的种类远不如市区书房的多,孩子还是比较喜欢到市区的书房借书、看书,这其实有点不便。“我希望书房能在一些偏远的小区建起来,书的种类和数量也能有所增加,孩子看书太快了。”叶女士笑着说。  

在采访中,有志愿者表示,虽然目前书房的整体环境较好,但在假期、课后等一些小孩子较为聚集的时间段,书房还是会略显嘈杂,需要志愿者“温馨提醒”他们保持安静,不要打扰到别人。“孩子们在书房里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共同维护书房的环境,需要一个过程。从书房建立初期到现在,虽然吵闹的现象还有,但对比过去已经好转了很多。”有不少家长都表示,自从有了风度书房,孩子们下课后的闲暇时间有了好去处,这样一个优美、安全的阅读环境,让家长们觉得安心,但如何让孩子在这样的公共环境里自觉遵守规定,约束自己的言行,爱护这里的书本和环境,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不仅仅是孩子,风度书房的出现,同样在悄悄地改变成年人的日常生活。市民陈女士说,过去,自己常常感到晚上无聊没事做,就出去逛街、打麻将,如今,自从进了一次风度书房看书,便爱上了这里的环境,不时就到这里看看书,让自己夜晚的私人时间,从此有了好去处。  

“风度书房的出现,可以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陶冶人们的生活情操。”近期,在我市一次风度书房的主题研讨会上,文旅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阮可对书房的建设表示肯定,他说:“我非常记得,书房里有这么一个画面,在书房木地板看书的孩子,把自己的鞋子脱下并摆放得整整齐齐,这个细节让我十分感动,这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素养,说明了风度书房营造了浓厚的人文氛围,逐渐改变了市民现有的生活状态和习惯,提高了市民素质。”  

实际上,风度书房的“风度”一词就源于唐代开元贤相张九龄的不凡风度,风度书房在建设过程中,通过以小见大,注重传承和发扬历史名人张九龄的风度文化,潜移默化的传达优秀历史文化内涵。  

市文广旅体局副局长温军燕表示,目前,风度书房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推进风度书房建设,探索出一条推进风度书房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打造好风度书房品牌,是当前大家都在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延伸覆盖,纵深推进,将风度书房覆盖得更全面,更广阔。”温军燕说,目前,他们正努力在全市范围推动风度书房建设,并向各县(市、区)推进,还与厂区、企业等相结合,推进风度书房向更多偏远地区或公共文化设施相对匮乏的区域覆盖。

实际上,这个想法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近期,始兴首家社区风度书房——始兴四角井分馆正式开馆投入运行。该馆占地面积约130平方米,藏书8000多册,是始兴县继全市首家县级风度书房——始兴九龄广场分馆、全市首家镇级风度书房——始兴马市分馆建成运行后的第三间智能化图书馆。仁化、乐昌等县(市、区)的风度书房也已陆续建成和有力推进当中。位于韶钢管控中心717广场的717风度书房,便是书房与企业相结合的体现,其以独特的“工业风”受到了韶钢读者的喜爱,助力营造一个书香充盈的钢城。  

其次,在原有“一馆一特色”的基础上,将书房建设为凸显“一馆一主题”的“主题馆”,利用好我市悠久的历史、风景、非遗、工矿精神等丰富的城市内涵,打造成为延续韶关历史文脉、展示城市形象的文化窗口。  

同时,在书房里设置文创展示平台区,把具有韶关代表性的非遗、文博、旅游等文创产品引入其中,让读者进馆看书的同时了解韶关的文化,使风度书房成为韶关的文化会客厅,既具有阅读学习的功能,同时也是集中展示韶关历史文化的“窗口”和“门户”。  

阮可教授认为,目前,风度书房的建设处于前期阶段,主要依靠政府的强力推进,下一阶段,书房的建设还可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进来,例如由社会主体提供场地,鼓励社会力量无偿提供场地,或者是尝试风度书房运维“认养”制等,甚至可以在风度书房的品牌上下功夫,将风度书房打造成一个文化品牌、文化产业,探索书房的自我“造血”功能,实现书房的持续发展之路。  

风度传雅韵,书房聚知音。如今,秉承着“小书房、大风度”理念的风度书房,点亮了我市的阅读之光,成为我市的重要文化阵地。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有风度的风度书房,正承载着流传千古的九龄风度与善美之城的城市文化内涵,擦亮韶关城市名片,提升韶关文化底蕴,让市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