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兴县:国营刘张家山林场实现林业生态效益价值化

编者按:森林覆盖率多年位居广东省首位的我市,近年来主动申请将全市林业碳汇纳入广东省林业碳普惠试点,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碳普惠制+生态文明建设+精准扶贫”有机结合的创新路径,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与模式。本报为此特开辟专栏进行报道,今日推出首篇,敬请垂注。

刘张家山林场。

大暑时节酷热难耐,而行走在始兴县国营刘张家山林场的山林间,扑面而来的却是凉爽的微风和清新的空气。这个总面积为68480亩的国有林场,是我市于2016年5月申报获得省发改委同意的碳普惠——林业碳汇试点之一。去年6月,该林场率先在全省实行碳普惠交易并拿到了第一笔碳汇收入。

刘张家山林场。

开创林业碳汇上市交易先河

从始兴县城出发向南,驱车行驶约24公里到达刘张家山林场。行走其中记者看到,这个创建于1956年的林场,树木多为天然阔叶林。作为国营林场,刘张家山林场拥有清晰的权属以及面积占比高达82%的生态林。2016年5月,该林场以及始兴县联兴林场、始兴县车八岭自然保护区、翁城镇沾坑村集体林地被选为碳普惠制——林业碳汇试点。  

“以前不知道什么是‘碳普惠’,也没想到过我们多年来守护着的山林还可以跟国家提倡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等工作联系起来。”刘张家山林场副场长林啸感慨道,“在后来的了解以及实践中,我们才真正了解到,碳普惠作为一种创新形式,通过市场机制运行,是对我们减碳行为的一种补偿机制,它对促进成林经营者的积极性、培育和保护成林资源都会有很大的作用。”  

据了解,该试点是探索开发构建由政府引导、第三方机构技术支持、市场推动和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林业碳汇激励机制,是在省级层面通过搭建林业碳普惠制平台与碳排放权交易平台的对接,使林业碳普惠减排量可用于本省控排企业碳排放配额的抵消,形成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对生态保护者的市场化补偿机制。2017年6月,市发改局依托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广州分中心开发的《广东省森林保护碳普惠方法学》和《广东省森林经营碳普惠方法学》正式在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备案,成为首批省级碳普惠方法学,标志着我市林业碳普惠试点取得初步成功。  

“《方法学》出来后,我们林场备案的37612吨碳普惠核证减排量(PHCER)在广碳所以竞价方式成功交易,交易额约55.4万元。这次交易成功在全省开创了林业碳汇上市交易的先河,开辟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新路径,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林啸如是说。

刘张家山林场。

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生态林的主要功能在于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防风固沙,这笔天然的“财富”,刘张家山人已经守护了多年。“国有林场的面积是相对稳定的,以往我们主要做的是守护好这笔‘财富’。如今,树木固碳的作用得以体现,而且能够促进韶关的经济发展,我们更要守护好这片林,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林啸说。  

据了解,该林场境内主要是山地,三面高山环绕,中间形成集水区,只有北面一个公路出口、一条蜿蜒上山的公路,相对较易管理。但林场的30多名干部职工,想要保护好68480亩面积的林地,特别是要做好防控森林火灾、防止滥砍滥伐、防治病虫害以及树木抚育工作,没有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是很难做到的。

刘张家山林场。

“我们每天都要巡山,还要定期清除树下的杂草,有时要步行10多公里,鞋子磨破,脚上、手上磨出血泡都是常有的事。特别是每年9月1日到次年4月15日的防火期,更要增加巡视密度,防止火灾发生。有一次我们去海拔600多米的一座山头,早晨6点就出发,下山时已经晚上8点多了。”该林场营林股股长张雪平已经在林场工作了20多个年头,在长年累月的工作中被晒到皮肤黝黑。  

跟随着他的脚步顺着一条下山的小路步行,记者发现,这条长满杂草的小路坑坑洼洼,要时刻注意被草丛覆盖着的沟渠以及挡住去路的树枝,还要注意在过小溪时避过湿滑的石头,稍有不慎就会踩空掉入沟渠或滑倒在小溪中。步行不到15分钟,张雪平就已汗流浃背,鞋子上也沾满泥土。在他们的汗水浇灌与细心照顾下,小树得以茁壮成长,这正是韶关工矿精神的良好诠释。  

“虽然辛苦,但这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只有保护好林地,才能让森林的经营和保护产生的生态效益得到体现,从而为韶关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张雪平说道。  


(作者:侯海霞 沈婧)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