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这项考核韶关名列全省前列

全文共3380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组织实施好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把韶关发展的后劲和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去年9月28日至29日,省委书记李希在韶关调研时,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李希同志代表广东省委对韶关的殷切期望。

敢为天下先的韶关人

没有辜负省委的殷切期望

全市干群不忘初心

砥砺奋进,众志成城

掀起乡村振兴热潮

大打扶贫攻坚战

历经风雨,终见彩虹

☟☟

截至去年底,韶关全市累计脱贫3.37万户、8.5万人,脱贫率达94.55%,贫困发生率降至0.27%;有劳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487元。2018年,韶关市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被省评为“好”等次,综合成绩在全省有脱贫攻坚任务的14市中名列第一。

乐昌和村成为美丽乡村的示范点。

毋庸置疑

韶关精准扶贫工作

向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让我们一起来看

韶关是如何做到

☟☟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战

让群众都能过上好日子

对韶关来说,这不是口号

而是责任和使命

是在努力践行之

这充分体现在扶贫攻坚战上

↓↓↓

去年,韶关扶贫攻坚战号角劲吹,亮点纷呈,硕果累累,一些先进经验和成功典范引起社会各方高度关注:

▷2018年6月,全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现场会在韶关市南雄举行,“三个在先”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做法被省委组织部向全省复制推广。

▷今年3月18日,国务院扶贫办的官方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均报道了韶关市“三个在先”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好经验好做法。

▷韶关市“六个一批”产业扶贫模式被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评为中国扶贫榜样优秀案例之“十佳精准扶贫创新城市”。

这些殊荣

是韶关精准扶贫工作的“彩点”

更是韶关人的骄傲

韶关的精准扶贫工作之所以能够凯歌高奏捷报频传,原因之一就在于其真正做到了李希同志在韶关调研时所要求的“组织实施好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

韶关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韶关的答案是:立足实际,创新推出“三个在先、六个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

党建永远在路上。而农村是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农村基层党组织更不能软,必须“硬”起来;基层党员干部决不能“闲”,必须争当“领头雁”飞起来,只有这样,扶贫攻坚战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新丰下埔村党建引领建设美丽乡村。

要做到这样,就要让基层党建工作深深扎根乡村,延伸基层每一个角落,从而使得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愈发坚强起来。

韶关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开创出抓党建促脱贫工作新局面,其“法宝”就是“三个在先、六个坚持”:始终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组织优势作为第一优势、组织保障作为第一保障,把脱贫攻坚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党组织设置在先、优化资源,坚持党组织领导决策在先、科学谋划,坚持党员作用发挥在先、真心帮扶,坚持四级书记带头、示范带动,坚持预留提拔岗位、激发动力,坚持遍访贫困村户制度、夯实作风,大力实施双“113”工作机制,全市3.09万名党员干部以“第一家长”身份帮扶3.49万户贫困户,帮助解决致贫问题3.6万个。

至2018年底,韶关全市已成立12680个党群理事会、占全市自然村总数92%;优化设置152个贫困村党支部为党总支,派驻22名第一书记、22名党建指导员和22名驻村工作队员组成“三支队伍”,精准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

“南雄一个个项目得以顺利推进 ,农村软硬件建设设施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些都离不开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可以说,农村基层党建已成为南雄引领扶贫开发工作的抓手。”南雄市委书记王碧安深有感慨地对记者说。

南雄市南亩镇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种植了万亩茶园。

农村基层干部对此更是深有体会

与农村群众“零距离”接触的他们

最有发言权

↓↓↓

南雄角湾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郭文良向记者介绍,他们确定了“党总支+合作社+产业扶贫”的“党建+三引”(引果富村、引游旺村、引商强村)思路,村集体经济从以前的2600元提升到现在的20多万元。

类似的事例举不胜举。一个党员带动一群人,一个组织筑起一个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鲜红的党旗在脱贫攻坚阵地上迎风飘扬——这已成为2018年韶关扶贫开发工作的一大亮点。

这样的亮点自然成为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道靓丽风景线。2018年6月,全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现场会在韶关南雄举行,韶关“三个在先”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做法被省委组织部向全省推广。

富民兴村产业蓬勃发展

“力争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

——这是韶关人的誓言和奋斗目标

而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抓手。李希同志在韶关调研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

正因为如此,韶关群策群力精心做好产业大文章,加强农业产业规划,力争每个镇都要培育一个以上主导产业,每个行政村都要打造一个以上的特色产业。

乳源大布镇勾勒了乡村振兴的主线——腐竹工场。

结合实际

韶关按照以下结构模式

来推动产业发展

↓↓↓

探索形成“六个一批、七个机制”,推动产业扶贫上规模增效益。积极探索谋划一批产业、培育一批主体、筹措一批资金、提供一批服务、打造一批品牌、探索一批机制的“六个一批”做法,建立产业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合作生产、全员培训、资金项目管理、利益联结、产销衔接、党建引领“七个机制”,培育了一批特色优势扶贫产业,并建立贫困户参与扶贫产业项目签订产供销合同产生收益模式,如创新扶贫小额信贷“托管代种代养”模式,助推葡萄、生态猪、百香果等三大特色产业发展,多渠道提高贫困户收入。

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实行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市场运作、政策扶持,积极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2018年全市培育带动型新型经营主体5263个,到户产业项目4.84万个,涉及金额14591.31万元。其中,南雄、浈江、乐昌、曲江等地以“公司+基地+金融+贫困户”模式,开展“托管代种代养”,每年贫困户利润回报高于10%。这些做法得到了省有关部门的肯定和推广。翁源县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018年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扶贫现场会在翁源召开,韶关市“六个一批”产业扶贫模式被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评为中国扶贫榜样优秀案例之“十佳精准扶贫创新城市”。

武江区江湾镇种植的油菜花。

特色产业方兴未艾蓬勃兴起

广大农民群众成为直接的受益者

↓↓↓

家住南雄主田镇大坝村的村民邓红英对此有发言权。她爱人因车祸不能干农活,家中还有一上初中的小孩,日子过得愁云惨雾。去年村里建起白香果基地后,她就来基地干活,每天干活八个小时,收入90元,而且身为小组长,每月还有300元的补助,这样算下来一月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老板还承诺果实收获后有绩效奖。“我对这个收入还是比较中意的。在这里干活,收入稳定,而且离家近,可以照顾到家里。”邓红英很实在地说。

仁化县贫困户黄枚英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丈夫因病不能干重活,两个小孩还在上学,全家人的日子一度过得凄风苦雨。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她进行蔬菜种植。并在去年将3亩田地租赁给扶贫基地,在基地专家指导下有了好收成,仅两个多月时间就有7000多元的收入。

美丽的灵潭村。

被誉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珠玑镇灵潭村,构建“租金+薪金+股金”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光伏发电、休闲旅游、腐竹生产等产业,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61万元,比2015年增长达40倍。

而在古市镇丰源村,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通过建设观赏采摘园、油菜花基地产业,村集体收入从3万元增加到30多万元,村民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用村民的话来说“收入翻了个番,日子好得乐颠。”

当然,以上具体实例只是韶关特色兴业项目给村民带来不尽财富的冰山一角。如今,在韶关大地上遍地开花,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的特色产业,宛如在广阔乡间田野铺上了一条金光灿灿的“黄金带”,给广大乡村群众带来了滚滚财富,让他们的日子红红火火起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的关键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决策部署下,当前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转变作风不懈怠,落实责任不松劲,整治问题不手软,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和敢于担当的魄力,以脱贫攻坚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为目标,以“干字当头、问题导向、重点发力、以上率下”为抓手,补短板、强弱项、促攻坚,脱贫攻坚战持续向纵深发展。我们坚信,韶关定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文字:韶关日报记者 魏生革

图片:韶关日报记者 童铜韶 张伟 刘嘉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