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森林覆盖率、有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量等反映区域森林资源状况和生态健康的核心指标全省第一,是国家第一批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和广东最重要的生态屏障。
在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作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决定,彰显韶关在国家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中筑牢粤北生态屏障的地位和作用,彰显韶关森林覆盖率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生态优势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彰显韶关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信心和决心。号角发出,万众响应,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奋力书写韶关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绿色长卷,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韶关森林覆盖率居全省首位。童铜韶 摄
资源富集 生态环境优越
全市共有林业用地面积145.29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8.86%,其中有林地面积126.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3.84%,活立木蓄积量8916.9万立方米,三项林业主要指标居全省第一。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164个,个数超过全省的十分之一,居全省前列。
作为全国重点林区、岭南生态屏障,韶关保存着地球同纬度最完整的一块绿洲,是全省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全市已开发旅游景点100多处。生态优势独特,境内有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等34个自然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建有森林公园109个,湿地公园11处。2018年,韶关申报“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规划建设1000平方公里的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列入全国试点。
南水湖。童铜韶 摄
生态优势是韶关发展的核心优势。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生态建设,筹措造林绿化资金23亿元,完成国土绿化面积17万公顷,森林抚育面积42.7万公顷,实施封山育林面积91万公顷,建设乡村绿化美化工程省级示范点603个,实现了国土绿化质和量的全面提升跨越。
早在多年前,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便将韶关列入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重点生态保护区。去年,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韶关被规划为北部生态发展区。市委、市政府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发展定位,不搞大开发、抓好大保护,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在高水平生态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为这一选择最好的注脚。
打造广东第一个全域森林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是对一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高评价。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实施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大力实施森林碳汇、生态景观林带、森林进城围城和乡村绿化美化等林业四大重点工程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我市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主题宣传活动。
根据省委省政府“一核一带一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李希书记提出的“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要求,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全市三区七县同步开展创森工作,在2021年打造广东甚至全国第一个全域森林城市,并召开高规格全市创森动员大会进行全面部署。
目前,韶关正深入实施《韶关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7年)》,按照“一核七星、三屏六廊、多节点”的总体布局,加快建设森林生态、森林服务、森林产业、森林生态文化和森林支撑体系等5大体系,突出“点、线、面”的有机结合,融入近自然森林经营、森林康养等绿色、低碳现代城市发展需求,建成“林水相依、林城相依、林路相依、林村相依、林居相依”的城市森林生态景观格局,展现“山水岭南名城、宜居活力韶关”的城市特色风貌。市政府印发《韶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2018-2021年)》分解细化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任务,以“大地植绿、心中播绿、全民享绿”为目标,计划投入30多亿元,推进五大生态体系建设,实施24项生态工程任务。用三年时间,举全市之力,力争2021年获得“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并同期在全市7个县(市)开展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全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首个全域国家森林城市地级市,切实把韶关的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筑牢粤北生态屏障,让群众共享更多绿色发展成果。
文字:韶关日报记者 吴嘉宁 通讯员 黄秋亮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