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工矿老照片背后的故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燃料功臣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核工业体系还处在初建阶段,没有正规的铀矿和处理铀矿石的工厂,而制造第一颗原子弹又急需2吨二氧化铀做试验,二机部决定在翁源县下庄建立水冶厂,要求在半年之内生产出制取二氧化铀的原料重铀酸铵(黄饼)来。王明健被任命为翁源下庄309大队11分队水冶厂(202厂)厂长兼技术负责人。

翁源下庄309大队11分队水冶厂(202厂)厂长兼技术负责人王明健。 侯海霞 摄

王明健获得的奖章。侯海霞 摄

他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夜以继日研究试验。在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下,他创造了最简单、最经济的从铀矿中提炼黄饼的方法,即简易炼铀法,后来也被人们称作“土法炼铀”。

王明健当年手绘的炼铀工艺图纸。侯海霞 摄

1958年8月底202厂正式投产,王明健带领着50余名工人日以继夜忙生产,晚上只能和衣而睡四五个小时,终于在半年后完成了任务。而后,又经过两年半的苦战,202厂生产了71.3吨的重铀酸铵,占当时全国土法炼铀的总量的67%。期间他还成功制取了1公斤核纯金属铀,发明了新型萃取剂(6092)用于纯化铀。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撼世界。为了筹建更大规模的铀水冶厂,王明健放弃了回北京的机会,选择了留在下庄。期间他用了3年的时间解决了该厂12项重大技术革新问题。直到1995年退休,王明健一直在为中国的核工业发展默默奋斗,他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作者:韶关日报记者 侯海霞 摄影报道

编辑:肖声扬

责编:邹英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