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化建设,推动韶关文化繁荣兴盛



全文共4216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2018年的夏天,韶关文化发展留下了一串串值得记忆的印记:


4月28日下午,我市举办了“继往开来,再铸辉煌”——韶关市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大力弘扬工矿精神主题活动,市委书记莫高义生动诠释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坚韧实干、追求卓越”的韶关工矿精神,并号召全市人民学习工矿精神,推动韶关振兴发展。


风度书房里的本地作家作品。韶关日报记者 童铜韶 摄


市区建成10间“风度书房”并投入使用,打造成集传统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和智能图书馆三大特点于一身的图书馆,第二批10间选址已经完成。


非遗展览在韶关展出。韶关日报记者 童铜韶 摄


6月24日至7月1日,"多彩非遗 美好生活——走进非一般的韶关" 系列活动在广州精彩亮相,非遗口袋书《非一般的韶关》、大型纪录片《韶关非遗印记》、韶关首届非遗创意设计大赛作品等纷纷亮相,展示了韶关近年来在非遗保护与活化工作上所取得的成果。


……


这一串串的硕果,是我市文化力量的大检阅,更是文化自信的集中表现。


市委书记莫高义在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上强调:韶关新一轮改革发展需要先进文化引领支撑和涵养滋润,需要更加有力的文化担当和文化作为。必须立足我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文化建设,擦亮“韶文化”品牌,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


在这火热的季节里,在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的指引下,韶关,在文化繁荣兴盛的大路上越走越宽广。


活化红色文化

建设好粤北红军长征纪念馆

市委书记莫高义在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上指出:韶关是一片红色热土,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推动我市红色文化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翻开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可以看到,在每个不同的时期,都可以看到中国革命在韶关留下的足迹。建设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是铭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传统最重要的行动之一。


仁化县是广东省重点革命老区县,是红军长征突破第二道封锁线的主战场,全县有历史记载的红色革命遗址遗迹200多处。该县今年把规划中的城口红色特色小镇包括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丹霞丰源温泉度假开发和城口镇一带一路一环17个项目改造,以及董塘镇安岗村“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等4项红色产业项目列为全县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达10.9亿元,今年年度计划投资3.5亿元。


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奠基仪式现场。韶关日报记者 张伟 摄


以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建设为重点,带动整合全市红色旅游资源。多条线路联合打造南雄原苏区县红色旅游基地。目前已策划设计了三条长征主题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分别将南雄市乌迳-油山、珠玑-梅岭、瑶坑-水口、帽子峰等多镇(街道)的红色景点串连成线,加快推进南雄原苏区县红色旅游发展。


据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开展了红色遗址遗迹调查,系统梳理了现存红色资源状况,完成《韶关市红色遗址遗迹调查报告》编辑工作。开展红色文物征集。以建设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为契机,向社会广泛征集红色文物,丰富我市红色文物藏品,目前已征集到500多件红色文物。


党史专家梁观福说:我市要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文化品牌。他举例说,位于浈江区的犁铺头是当年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曾经驻扎的地方。在犁铺头,朱德形成了“有把握的仗就打,没把握的仗就不打”的游击战思想。现在,这个地方正在重修中。这次展览设计采用全新的方式,即在保护原建筑的基础上,不破坏原貌,尽量不在原建筑物上施工,技术要求高,但对以后韶关的红色建筑保护将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弘扬工矿精神

点燃韶关新一轮奋进激情

以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坚韧实干、追求卓越为内涵的韶关工矿精神,是推动韶关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市新闻媒体推出了系列宣传,在报纸、电视、广播、微信等多个平台,全方位宣传粤北工业的辉煌历史,加强工矿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大力开展弘扬工矿精神系列活动,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再创激情燃烧的发展年代。


工矿精神代代传。韶关日报记者 童铜韶 摄


对于用工矿精神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韶关市演讲与口才学会会长刘雪庚非常赞同。他在5月15日由韶关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善美韶关·感恩奋进——学讲话、讲故事、谈感受"百姓宣讲活动启动仪式暨示范宣讲观摩会上,分享了他和老一辈煤矿工人的热血青春故事,并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我市工矿发展历程,他说,工矿精神是韶关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广大干部、群众做好各项工作、推动韶关经济社会发展上新台阶的强大的思想动力。


市文广新局组织粤北采茶戏保护传承中心用韶关特有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粤北采茶戏,正在排演反映韶关工矿精神的一台大戏《初心无悔》,并召开了大戏剧本的研讨会,邀请了省内知名专家对剧本进行了研讨,计划于国庆期间正式公演。


市图书馆用三个月的时间编撰《韶关市工矿发展史略》。通过实地走访、田野调查和资料征集的方式,初步完成了包括梅田、曲仁、南岭煤矿,大宝山矿、凡口铅锌矿、瑶岭钨矿,以及韶关钢铁厂、韶关冶炼厂等“八大厂矿”发展史的资料收集。


我市作家正在深入基层采写关于全市工矿发展的报告文学,而电视片、长篇通讯集等也正在进入操作阶段。对工矿历史文化进行抢救性保护,加强实物、史料和口述历史的收集整理工作正在稳步进行。


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我们有文化的自信

韶关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历史的城市,在这片岭南文化版图具有明显地域标志特色的大地上,闪烁着系列的历史文化印记和景观:“舜帝南巡奏韶乐”的传奇、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融、禅宗六祖惠能驻锡三十七年以及《六祖坛经》的面世,诞生张九龄、余靖等名相;曾留下任嚣、葛洪、苏东坡等名人的身影和足迹。由于韶州古城地处关隘、通道熙攘的区位优势,历史上还是中原人过梅关进入岭南留下珠玑文化、过山瑶在粤北刀耕火种最后定居的风水宝地,这是一座山水抱城、楼台遥应、韶韵遗流、人文辉耀的文化之城。


加强文化建设,推动韶关文化繁荣兴盛,韶关市文联担当起重要责任。


社区文明大讲堂揭牌。 韶关日报记者 张伟杰 摄


市文联主席刘照丁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文联创新党建工作形式,组织成立“韶关市文艺家党员活动站”,加强对艺术家队伍的政治引领,端正创作思想,丰富创作源泉,促进文艺家队伍政治思想素质提升和文艺素养的提高。


他说,党员活动站成立后,坚持开展“艺家园每周一学”活动,着力打造学习型党组织。每周五通过专题学习会进行座谈研讨,还运用微信群等新媒体在干部职工、文艺家协会中开展学习。目前参加活动的党员近500人次。该活动得到了省市有关部门的表扬肯定。同时,党员活动站先后推出“红色文艺轻骑兵走基层”“社区文明大讲堂进社区”等一系列活动,深受群众好评。


有坚实的基础,才有丰硕的成果。市作家协会主席荣笑雨说,现在,韶关市精品创作的数量明显增多,特别是在长篇小说不断取得突破。荣笑雨的《蒻过之书》(暂定名)、王心钢的《夏至》分别获得国家和省的文艺精品创作扶持,韶关市作家协会正准备在下半年推出作协会员创作的主题散文集《长征——粤北记忆》,刘厚毅创作的长篇小说《电工的女儿》,秦向东的长篇小说《韶州往事》,王心钢、梁观福、周嵘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赤焰》等作品将在今年下半年出版,这些作品,包括了红色文化、工矿文化、历史文化,也有以改革开放40周年、精准扶贫为主题的作品。


优秀作品的涌现,带动了基础作者的创作动力,让作协在创作中发现了更多的好苗子。


市文广新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正大力推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配合编制韶关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加大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重点推进名街、名居、名遗等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


《非一般的韶关》非遗口袋书受到市民欢迎。韶关日报记者 冯兆宇 摄


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工作,韶关市文广新局顺应大势、因地制宜,运用跨界互联思维,于6月24日至7月1日,在广州图书馆举办了"多彩非遗 美好生活——走进非一般的韶关"系列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发展、惠及民生,让非遗事业更有张力、更具内涵、更显特色,不断激发延续非遗薪火相传的新活力。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共同建设善美之城

市委书记莫高义要求:要始终坚持“为民创建、创建为民”理念,以2020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坚持不懈抓好文明创建工作。


创文使韶城老街换新貌。韶关日报记者 童铜韶 摄


有着2100多年城市历史的韶关,时至今日,烙上了一面面闪光的城市名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但是,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


6月27日,韶关市区“十大最差路段”评选活动公众网络投票评选已正式开启。“十大最差路段”评选是市委市政府创新城市治理模式,铁腕整治城市“六乱”,提升城市综合治理水平,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一项创新性举措。


活动开始后,各方震惊。被评为最差路段所在的区、街道和有关部门马上表示:切实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强化和提升城市管理工作,从根本上解决路段“六乱”和卫生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难题,彻底扭转脏乱差的被动局面,坚决摘掉“最差路段”的帽子,还市民一个整洁有序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韶关创文,已进入到关键的时候。


我们要如何做?就是要像装修自己的房子一样履职担当,要像关爱子女成长一样无微不至,要像孝敬父母一样持之以恒。


市文明办将韶关市2018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六大工程项目任务分解到各单位、部门,通过实施城市环境净化、生态绿化、容貌美化、交通畅化、改造提升等六大工程25个项目,使我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及功能得到日益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小手牵大手活动, 学生志愿者向市民派发倡议书。 韶关日报记者 杨纯 摄


5月13日,由市文明办、韶关日报社主办的“小手牵大手”创文先锋号系列活动在芙蓉山国家矿山公园正式启动。倡议市民做道德风尚的传播者,做善美韶关的代言人,做创建活动的参与者,做韶关“工矿精神”的践行者。


在创文工作中,我市擦亮“善美之城”品牌。2018年,创文周周有活动,全年活动将近200次(个)。


加强韶关市“善美之城”文化品牌建设,深入开展善美之城主题活动,选树宣传“韶关好人”、最美人物等一批善美先进典型事迹。开展好家风家训、家庭教育进(村)社区以及“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等活动,进一步深化家庭文明建设。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所)、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广场)、志愿服务和诚信制度化建设。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善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善美之城”品牌进一步打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韶关,正在增强文化自信力和魅力。一个洋溢着红色文化的英雄之城,一个充满着工矿精神的奋进之城,一个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名城,一个绿色文明的现代城市,正在新时代崛起。



短评


要让韶关变得更有文化魅力

(向下滑动查看)


韶关新一轮改革发展需要先进文化引领支撑和涵养滋润,需要更加有力的文化担当和文化作为,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为我市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们必须立足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以韶关深厚的历史文化为基础,以新的作为大力推动本市的文化繁荣兴盛,讲好韶关故事,要擦亮“韶文化”品牌,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


红色文化是我们宝贵的历史资源。韶关有极为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近年来,随着历史文化的升温,以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不断问世,并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我们要活化红色文化,用红色文化教育人、鼓舞人,提升我市的旅游文化品位,丰厚红色文化底蕴,让红色旅游文化成为道德教育的新亮点。


工矿精神是韶关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广大干部、群众做好各项工作、推动韶关经济社会发展上新台阶的强大的思想动力。通过挖掘和宣讲工矿精神,在全市人民的思想上引起强烈反响,从而使全市干部群众对工矿精神经历着由认同、赞同、感动到决心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思想认识过程。激发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再创激情燃烧的发展年代。


我市把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深挖禅宗文化、珠玑文化、名人文化、客家文化、瑶族文化等特色文化内涵,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特色农业等融合发展,协同推进,努力提升韶关的文明形象、文化名城的形象。近年来,韶关的文化传承活动已深入到百姓生活中,注重发挥人文引领作用,按照承载城市历史、传承城市文明的要求,大力实施文化名城战略,着力打造文化韶关。


冲刺2020年全国文明城市目标,我们要始终坚持“为民创建、创建为民”理念,抓重点、抓亮点、抓质量,高标准推进城市功能提升,提升城市文化韵味,体现韶关文明建设的丰富多彩,在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指引下,让韶关变得更清洁、更美丽、更有魅力。


我们一起努力。


作者:韶关日报记者 冯春华 通讯员 刘晟

编辑:肖声扬

责编:李泽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