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才引智为“韶文化”传承与发展出谋献策

编者按:最是人间四月天。昨日,来自北京、上海、湖南和省内的100多位历史文化大师、权威专家学者、文化产业投资大腕、文旅产业策划大师及其他社会名流共聚花城广州,共襄“韶文化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盛举。会上,各位与会专家学者站在时代的前沿,从丰富岭南文化内涵的高度,从把韶关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的精神文化高地的经度,从促进韶关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纬度,对“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建言献策,为推动韶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出谋献策。本报摘取相关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敬请关注!

深入发掘“韶文化”资源加快发展特色产业 

田丰(广东省政协原常委、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原主任、博士生导师)

田丰认为,韶文化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岭南文化的源头之一。韶文化是认识中华文明的重要入口,是解读岭南文化的一把钥匙。当前,基于“一核一带一区”的广东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定位新布局,以及基于区域竞争态势下提升韶关发展核心竞争力的现实要求,加快推进韶文化发展、构建文化品牌形象和特色产业结构,是韶关新时代发展的迫切任务。

这些年来,围绕广东省委和省政府中心工作,田丰多次组织和主持了有关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发展、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幸福广东建设等重大课题,不少成果得到重视和肯定。现在,他将自己的研究视野放在了韶文化之上。

他认为韶文化在岭南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同于潮汕、广府、五邑等地方文化,韶文化具有‘多元共生、源远流长’的鲜明特征。它是肇始岭南文化的源头,改变了岭南的蛮荒状态,加快了岭南开发,并最终形成广府民系,对岭南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发展贡献巨大。”

因此,定位并策划韶文化的发展,首先应摆脱“从韶关看韶关”的狭隘层次,站在岭南文化甚至中华文明的演变传承的高度进行审视。韶文化虽然属于地域文化的一支,却是了解和重新认识中国文化的重要入口;虽然地处古代中国的边缘,却曾在文明上位居中心地位。

“韶关要确立‘生态为本、文化引领’总体发展思路,这是韶关赶上时代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田丰认为,韶文化的进一步挖掘,要自觉坚持生态优先,推进文化建设,强化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挖掘,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竞争力,把文化旅游产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重点景区建设和历史文化活化利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整体提升。

对于韶关要如何构建韶关特色产业体系,田丰认为,应从韶文化表现形式的不同维度着手,结合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理念和诉求,在实践中通过产品、服务等方面体现出源于共同文化基因,但要有不同表达主题、不同内涵、不同情趣的文化业态,才能最终形成当地异彩纷呈、互为补充、错位发展的旅游景观格局。

他认为,从韶文化内涵延伸,从韶文化外化形式着手,在区域竞争中错位发展,形成区域独特的文化理念和特点,打造地区文化业态与众不同的灵魂,是深挖韶文化,活化韶文化,培育韶文化业态的现实路径;以韶文化基因为本源,培育区域内和区域外错位发展的文化业态,用好韶关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是打造韶关特色文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方向。

弘扬韶关红色文化精神打造红色教育基地  

祝彦(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毛泽东思想教研室主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地非常重视本地红色资源的挖掘、保护、研究、宣传和运用。中华民族有光辉灿烂的几千年文化,中国共产党应有自己近百年的奋斗历史所形成的特有的红色文化,我们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振兴事业中的特殊作用通过红色资源的开发、红色教育的发展,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振兴事业中的特殊作用,比如弘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这种精神今天不会、今后也不会过时。要培养广大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主体的认知与感性,因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历史最形象生动的描述,最能达到感染人、教育人的效果和目的,在红色文化宣传中,我们一定要达到培养受教育者对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认识,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一时的感动和表态性的印象。要尊重历史,加强保护,重视红色文化,首先要有真实、客观的历史存在,在此基础上打造红色旅游。  

对于如何挖掘和发挥韶关红色文化的作用,祝彦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他认为首先要打品牌。早在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文章,高度精辟地将我们党在建党初期的这段历史概括为红船精神,成为了全党学习的一个品牌。韶关区域内有八个著名的红色资源,其中包括朱德、陈毅驻军韶关犁市犁铺头和湘南暴动、陈毅的梅岭三章、粤北省委旧址、红军突破国民党第二道防线城口等。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余部转战来到韶关,后又转战到井冈山,胜利实现了“朱毛会师”,体现了那一代共产党人革命者为了崇高目标信仰坚定不移的精神;陈毅的《梅岭三章》所表达的精神内涵则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  

祝彦还建议韶关建立阵地,建议韶关市委是否可以考虑申请建立梅岭干部学院,学院宗旨是把红色文化与古驿道文化、青山绿水文化等作为板块,开设中国共产党南方三年游击战,把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的历史背景好好地讲一讲,这些对今天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四个意识”,很有启发意义,因为很多干部对南方工作委的这段历史不一定了解。还可以设一堂《陈毅与梅岭三章》的课,还有一课是《项英的功过是非》。

把城市文化体验作为旅游目的地  

陈少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文化旅游的任务是做文化项目,要用文化来吸引人。陈少峰认为,韶关要发展旅游产业,应把城市文化体验作为旅游目的地,用文化来吸引人。  

从旅游转向文化旅游,如何尽快实现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陈少峰提出了六点意见:一是要以文化内容来带动旅游,实现“一鱼永吃”和“一鱼多吃”;二是要打造城市自己的IP,构建以IP为核心的内容体验与产业链;三是城市文化、传统文化要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四是打造“城市文化+科技+(旅游)+文创电商”相结合的产业模式,用科技促进文化体验与家庭文化消费;五是要实现互联网文化产业及其线上线下的连接;六是要实现文化产业人才升级。  

那么,地级市、县级市如何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呢?陈少峰建议要从打造城市IP跟投资入手。他认为,现在在互联网环境下,所有的消费都是围绕以城市为中心,以互联网为中心来组织未来的消费。  

对于城市IP的打造,陈少峰觉得目前做得最好的是文化电商(或者叫文创电商),即把产品植入到故事里再变成衍生品。简单来说,就是从故事IP与创意设计产品IP入手,比如建筑、军事、宗教、城市的治理、艺术、产业等等,打造一个包含可持续的城市IP、品牌、版权、旅游产品的互联网文创电商,并通过扶持企业,让企业产生IP。“而故事IP,可以做真人的故事、虚拟的故事、动漫的故事,还可以讲城市的故事,讲古代和当代的故事。”陈少峰建议,打造完成城市IP之后,还可以进一步提炼打造衍生品,并加以应用。  

传统文化该如何挖掘呢?陈少峰认为,第一是重新讲故事。第二是提炼元素。比如韶关的禅宗文化可以跟音乐、健康旅游结合在一起,可以衍生出很多相关的文化,且不应局限在本地的文化。第三,建议韶关可以做一个夜游的体验,结合音乐感应灯、动漫,做灯的衍生品。第四是将韶关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项目融入生活,做一些非遗相关的产品和衍生品,打造一些年轻人喜闻乐见的项目。  

陈少峰说,厚重、开放、活力、包容的韶关,文旅资源丰富,依托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禀赋,持续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韶关未来可期。

“韶(关)文化”:

内在于地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文化形态构造  

章建刚(中国社科院国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章建刚对“韶文化”的考察并非从传统认知的舜韶传说角度切入,而是从韶关城市史包括其文化传承入手。  

章建刚认为,在理想状况下,一个区域好的发展模式应该包含可持续的经济、良序的社会关系及创造性的文化表达。而对于韶关来说,恰当的生产关系、分配结构是制度化的善,对话的成功实现即是美。这两点就是他眼中的韶关“善美精神”的所在。

章建刚认为,韶关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与许多重要地理通道节点的官商民互动(含历史上几次大的人口迁徙)交缠在一起。其中,韶关名字中“关”字的由来,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明清之际,水陆三处税关在韶州设立,来往韶州的商人后把这三个税关统称为“韶关”。而这里面的结果,是韶关特定多元文化的存在。而这种文化的多元性表现在语言、建筑、生活方式等方面,并保留在今天韶关的各个角落,给“韶文化”带来了与其他地域文化所不同的个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城市向未来演化的进程,因此在韶文化各个范畴的并列关系中建立起一个秩序、一种构造,可以使它的含义有更强烈的指向性。  

章建刚说,韶关被人注意并被命名为“关”的时候,这个“关”已经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关”具有了完全不同的含义,不再代表闭关和保守的性质,韶关得名于明清之际,含义更多与通关相联系,关下的人流、物流越大、流得越通,这个“关”才越大。章建刚认为,在韶关这一地名中的“关”字,实质性地说明了城市的发展;“韶”字则表达了对这个城市的赞美和祝福。  

韶关城市原有的发展脉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该如何延续?传统的人流、物流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都通的情况下,韶关这个昔日的“关”如何才能在今日“继续美好”?章建刚说:今天韶关需要发现并吸引新的人流物流现金流,还有信息流、知识流、文化内容流;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新型服务业;要能吸引大批新的“客家人”来韶驻留(这里的“客”指的是游客)!  

章建刚对“韶文化”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他希望韶关在地方发展实践中,通过市民权利的落实,让多样性的城市风貌闪现出善与美的光辉。

彰显“韶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源头地位

提升文化自信  

宋会群(韶关学院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宋会群非常强调用“韶文化”改变代替“粤北文化”。他认为,韶文化是岭南文化中富有特色文化类型,是历时两千余年、深受舜韶乐文化影响的、分布在粤北地区的、由历代行政区划和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一种反映多民族民系特点的区域文化。其具备“包容和谐”,“诚信耕读”和“尽善尽美”等精神特质。

这些特质的形成,既是长期频繁的民族迁徙、文化交流、冲突和融合所必然带来的开放包容、和谐善美的文化传统聚核,也是隋唐以来频繁宣扬的舜帝韶乐“天地同和”“尽善尽美”的基本精神体现。称作“韶文化”的原因,不仅在于韶关、韶州、韶石得名于舜帝的韶乐,更在于隋唐以来韶乐的善美、和谐精神在此地传诵了一千余年,形成了一种追求善美和谐的文化传统。而粤北文化一词则难以直观地反映这一地区的人文特征及自然特征,更不能切实地反映粤北地区在数千年来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事实,特别是不能反映自隋以来宣扬一千余年的和谐、尽善尽美的传统文化精神,使得世人不能从“粤北文化”这一名称中了解到这一区域的文化内核和基本的传统文化元素。  

正因如此,韶文化在岭南文化中具有特别、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人口流动的方向表明,韶文化应为岭南文化的源头,在历史上加快了对岭南的开发,促成了广府民系的形成,也充实了岭南文化的内涵。  

宋会群认为,韶文化明显区别于潮汕、广府、五邑等地方区域文化。这一地域文化概念的建立,既增强了岭南文化的活力,也扩大了岭南文化在全国甚至是世界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韶文化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古越族、不同时空的汉族、瑶族、客家、蛋民等多民族民系的文化、风俗和习惯,其中的主流是汉族、瑶族和客家,特色突出。此外,韶文化中的矿冶文化、禅宗文化、珠玑巷的寻根文化影响远及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这是岭南文化中其他类型文化不能比拟的。

文字:韶关日报记者 曾潇英 王建喜 综合整理

图片:韶关日报记者 冯兆宇 摄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