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民间艺术奇葩——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翁城猫头狮”

翁源是千年文化古县,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异彩纷呈,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翁城猫头狮”是其中一个璀璨夺目的明珠,是粤北大地一朵艺术奇葩。近两年来,受到中央电视台、省报刊等众多媒体的热切关注。

翁城猫头狮。

内涵丰富,艺术奇特

翁城镇是翁源县的老县城,具有570年的翁源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史,是古代翁源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有崇文尚武的习俗,盛行舞狮文化。舞狮文化丰富的内涵和威武的形象是励志的导向,其刚毅强悍、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艺术形象,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向上、勇敢拼搏的精神写照。翁城猫头狮的发源地是翁源县,流行于翁源县翁城镇、官渡镇、新江镇以及英德市青塘等地。  

翁城猫头狮是民间传统艺术的稀有品种,是“猫”态与“狮”形结合的一种舞蹈艺术。猫头狮形体模样是猫头狮身,舞蹈动作以马步、弓步、跪步、麒麟步、虚步、扑步互相配合,以腾扑、翻滚、游柱为造型,构成整套步法,动作滑稽、风趣,表情逼真、逗人喜爱。集娱乐、健身、观赏、民俗、表演、交流和竞技多种功能于一体,强身健体又能愉悦身心。  

说猫头狮的起源,这里还有一个传说,传说猫有9条命,狮子威猛驱邪,猫头狮是英勇、权威、尊贵的象征,是吉祥瑞兽,可以驱邪趋利。在民间信仰里,舞狮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招财进宝、祈福驱邪。每逢新春佳节或新居落成,商铺开张或祭祀庆典,必舞猫狮,以示祥瑞,代代相传。  

流传在翁源地区的猫头狮表演,主要以崇尚武艺的武师以及青年后生以师承关系搭班,组成猫狮表演队,表演队每班一般由9至10人组成,其中掌狮头、狮尾各1人,扮沙罗(俗称大头佛)、猴精各1人;锣鼓师4人,各分掌“大锣、小锣、鼓、铙”;另有领班、执礼各1人。9人班以领班代充执礼。另有表演武术的武生4人,武生越多,表演场面越壮观。

艰难传承,前程似锦

翁城猫头狮创始于清康熙年间,翁源县人肖显聪观猫戏鼠,突发奇想改造“打狮头”,创狮身猫头瑞兽,由此,猫头狮自翁源翁城流传于新江、官渡等地民间,并传入邻县英德青塘、横石水等地。在翁源的流传历史已有三百年。有传承以舞“猫头狮”为业的专业猫狮班。  

《翁源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民间猫头狮表演,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另有配角二,一为带孙猴子面具,一为带傻笑面具,穿破长衫,持破葵扇之傻(僧)人。史料记载的舞狮表演过程与现在的猫头狮表演过程是相同的。

翁城猫头狮自明、清在粤北翁源地区走向兴盛,民国时期,因民国战乱开始走向衰落,新中国成立后,翁城地区曾遗留有翁城胜利村狮队等数支以家族式传承的猫狮表演队;“文革”开始后,翁城民间猫狮表演被列作“四旧”,一度中断传承。直至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翁源猫狮表演始有所恢复,民间猫狮队一度异常活跃,并组织以村为单位的数支表演队;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改革的发展与变化,翁源民间猫狮传承,再度呈现出衰退的现象,由于农村大批青壮年出去务工,直接影响到猫头狮的后继传承。进入21世纪,翁城猫头狮渐入发展佳境,在翁城,先后涌现明星狮队、胜利狮队、富陂狮队、五一狮队、黄塘狮队、泉岭狮队等6支猫狮表演队,其中,明星狮队在2002年5月代表翁源县参加韶关市首届醒狮大赛,荣获“狮王”冠军。  

为做好传承保护和推广工作,翁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从2016年6月开始,对翁城猫头狮这一民间艺术开始了调查研究和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申报,同年底,翁城猫头狮被韶关市政府列入韶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7年,县非遗保护中心对翁城猫头狮开展了进一步挖掘工作,并开始申报省级项目。2018年5月,翁城猫头狮与“翁源客家山歌”一起被广东省政府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翁源县实现了省级非遗项目的“零”突破,千年文化古县的文化底蕴得到进一步彰显,非遗保护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  

翁城猫头狮鲜明的艺术特色近两年来频频受到各级媒体的关注,2018年以来,中央电视台两度采访翁城胜利村舞狮队。宣传节目于2018年5月在央视10台“岭南大地闹端午”节目中播出,8月28日,在“中华揭秘”栏目《耕读传家话翁源》节目中对翁城猫头狮进行了专题报道。2019年2月,广州日报、大洋网等省级媒体也进行了报道。  

近两年来,翁城猫头狮的传承逐步走出困境,申报为省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后,得到了县委宣传部、县非遗保护中心、翁城镇政府的资助。翁城镇最为活跃的舞狮队是胜利村舞狮队,该队在代表性传承人曾永柱的带领下,招收了10名青少年为队员,队伍日益精干,常年活跃在城乡大地,并在全县大型文艺演出活动中展演,到尚同中学参加非遗文化进校园展演活动。

文/图:黄影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