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们迎来首个全国生态日。这是加速推动绿色转型、构建绿色社会的信号之一。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广东的重要生态屏障,近年来,韶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把生态建设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以更严要求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全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让韶关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生态建设水平持续保持在全省前列。
让群众乐享生态福利
立秋时节,登黄岗山,极目远眺,三江穿城而过,与蓝天白云、葱绿山林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丽画卷。
“漫步在武江区沙湖公园,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心情舒畅,经常还可以看到飞鸟在头顶略过,生活在这很幸福。”沙湖公园附近居民肖敏对现在的生活环境很满意。如今的韶城,街边公园、街头绿化似一颗颗镶嵌在城区的绿宝石,擦亮城市生态底色,让居民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态福利,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蕴涵美丽,蓝天洋溢幸福。今年以来,我市围绕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聚焦“三大战略”“六大行动”“三大提升”,坚持底线思维和产业思维,按照“守底线、腾容量、保发展”的工作思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狠抓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力做好环境要素保障,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坚决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与此同时,我市加强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推进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降低重点污染源排放强度,确保空气质量六项监测指标全面达标。
今年上半年,我市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市区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为97.2%,同比去年提升1.1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8位。六项监测指标全部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我市13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为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市6512个自然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达58.6%。
从“绿起来”到“美起来”
生态是韶关最大的优势,绿色是韶关最亮的名片。今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绿美韶关行动,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增强森林质量和碳汇能力,着力推动全市从“绿起来”向“绿更深”“美起来”快速转变。
锚定筑牢粤北生态屏障重大使命,我市重点开展了绿美韶关“六大行动”:
——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今年以来,全市已完成林分优化造林任务19.02万亩,新增社会投资造林(封育)面积9.28万亩,完成新造林抚育11.55万亩,超额完成中幼林森林抚育31.86万亩、完成率106.19%。
——推进城乡一体绿美提升行动。去年底韶关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今年始兴、仁化有望获得全国首批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全市已完成3个森林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正有序推进7个森林乡村、3个绿美古树乡村、3个绿美红色乡村和1个古树公园建设。
——推进绿美保护地提升行动。将南岭国家公园、丹霞山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和年度重点改革任务,在全省率先制定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实施方案,完成国家公园项目储备98个、总资金达27.91亿元;有序推进丹霞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纯桉林改造;韶关植物园药用植物园、珍稀植物园一期项目基本完工。
——推进绿色通道品质提升行动。将高速公路、铁路、国省道、河岸两侧可视范围,以及南粤古驿道沿线纳入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重点任务,着力打造景观绿带,结合交通枢纽绿化提质,重点打造交通景观示范节点。
——推进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完成古树名木挂牌8334株,古树名木“一树两书”签订率达100%;组织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巡查414次,完成古树体检1133株,抢救修复古树17株,落实全市194株一级古树和始兴县部分二级古树视频监控,新丰县、乳源瑶族自治县、始兴县为辖区古树购置了古树保险。 ——推动形成全民爱绿植绿护绿风尚。开展“我为绿美韶关添新绿”认种认捐活动,通过广泛发动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外出乡贤等共同参与,由公职人员带头,募集社会资金,动员全社会力量,认捐认种,投工投劳,累计捐款314万元。开展植树活动近250多场,参与人数超2万人次,累计植树30万株,打造省级“互联网+”义务植树基地1个、市县镇三级义务植树点共105个。
到2027年,全市计划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240万亩,力争到2035年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683.31万亩,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5%,森林蓄积量达1.3亿立方米以上,森林资源实现长效保障。同时,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稳定在45%以上,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平方米。
坚持绿色发展释放“生态效益”
韶关生态资源丰富,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4.5%、有林地面积128万公顷、森林蓄积量超1亿立方米,各项生态指标稳居广东省前列。立足生态资源禀赋,我市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打通生态价值转换通道。
一根根小小的竹子经过编帘、碳化、浸胶等多道工序后,摇身一变成为一块块经济附加值高的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这是不久前记者在仁化县奥达胶合板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看到的景象。
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禀赋,制定林业产业发展及资源分布“一张图”,出台支持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着力探索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推动林业经济产业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2023年上半年全市林业产值82.32亿元,同比增长16.3%。
这是我市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一个缩影。立足农业资源禀赋,我市不断擦亮“韶关兰花”“韶关珍果”“韶关茶”“韶关食用菌”“韶林优品”等区域公用品牌,打造绿色循环生态农业发展高地。依托丹霞山、南华寺、南岭国家公园和珠玑古巷等旅游资源,我市大力培育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户外运动、休闲养生等新兴业态,推动“美丽资源”转为“美丽经济”。
推进资源资产价值化,我市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真正打通土地、矿产、水、岸线等生态资源价值转换通道,走出一条既符合自身实际又具有韶关特色的资源资产价值化路子。
此外,生物资源丰富,近年来不断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全市共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575种,其中列入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39种;全市有高等植物2686种,列入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46种,珍稀动植物种群不断扩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韶关将全面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与经济相互促进的美好画卷。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侯海霞 通讯员 缪嘉健
编辑:何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