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保护利用红色资源工作综述
进入“红七月”,韶关各地红色旅游热度不断攀升。随着“粤游粤红”——首届广东红色旅游季暨“重走长征路”活动将在韶启动的消息发布,位于仁化县城口镇锦江河畔的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作为省内唯一一个以纪念红军长征为主题的纪念馆,更是成为游客“打卡广东红”的首选目的地。7月6日暑假开始至今,已有近5000人次前来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参观学习,日均游客量较平时增长超过100%。
纪念馆用全息影像再现犁铺头练兵场景、用沙画描绘梅花圩战斗的激烈场面……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在声、光、电、VR等现代新科技手段及油画、雕塑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中,全方位沉浸式了解红军长征粤北突围的光辉历史。
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自2019年10月建成开放以来,通过创新技术、融合发展,丰富展陈形式,增加交互手段,打造品牌活动等方式,不断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让文物“活”起来,让红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我市红色资源保护和活化利用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
韶关革命历史厚重,是孙中山两次北伐督师之地,是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光辉足迹的战斗场、广东重要的农民运动中心,同时也是华南抗战中心、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机关所在地。近年来,我市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加强红色资源传承教育,不断探索活化红色资源新路径,提升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加快红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提速增效,让红色成为韶关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隽永底色。
全力保障盘活 看好红色家底
细数我市红色家底,全市共有红色革命遗址1203处。其中,502处被列入省级红色革命遗址名录,位居全省第三。全市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31处,数量位列全省第三;可移动革命文物414件/套(其中一级文物4件/套、二级文物29件/套、三级文物381件/套),数量位列全省第2。去年10月,韶关市文广旅体局获批成为广东省唯一的红色标语类革命文物专项调查试点单位。今年4月,经省文化和旅游厅反馈,我市红色标语类革命文物共有123处,单体标语486条,数量位居广东首位。
为提升红色资源“含金量”,我市深挖革命文物内涵,积极推动革命文物申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持续加大保护力度,捷报频传。去年,我市雪梅祖祠、上朔村《当红军歌》题壁、赣粤边红军独立师第三团团部旧址、大岭下会议旧址等革命文物被列为第十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今年5月,我市又有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件/套馆藏文物入选《广东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 为看好红色家底,我市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法治体系,于2020年启动了《韶关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立法起草工作。经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七次会议批准,该条例已于今年5月1日正式施行,让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目前,市文广旅体局正在加快编制《韶关市红色资源保护总体规划》,为全市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谋篇布局。
同时,我市以红色革命遗址的保护和修缮作为重点,充分争取上级政策支持,统筹用好宣传文化、文旅产业、乡村振兴等各类资金,对重点红色文化项目给予资金倾斜,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当前,我市正聚焦重大项目,加快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东段)建设。截至目前,韶关市红军过粤北长征历史步道示范段(南雄段)、仁化县“一园一道”(广东省韶关市红军过粤北重点展示园建设项目、城口—铜鼓岭长征历史步道项目)、乐昌市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一园一带”等项目均进展顺利。
此外,我市尝试探索实施革命文物保险。去年,市文广旅体局与中国人寿财险韶关中支公司合作,对50处市县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捐赠保险,有效提升了革命文物的风险管控和安全防护水平。
赋能城乡发展 激活红色旅游
韶关地处粤湘赣三省通衢的“红三角”地区,红色革命遗址呈现点多、面广、保护利用价值高的特点。一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革命遗址的挖掘保护和活化利用,将红色资源“串珠成链、连线成片”,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激活红色旅游的潜力,加快红色旅游资源的产品转化,助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依托全市4个国家3A级以上红色旅游景区、4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个省级党史教育基地和一批红色革命遗址、纪念馆等,精心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实现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碧水蓝天、人文历史的有机结合。
目前,借助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东段)和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以及省委旧址、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等42个红色景区景点,打造了“八一星火”“红军转战粤北”“红军长征突破封锁”等8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编印了《红色韶关精品线路图册》,详细介绍了每一个红色景区景点。围绕红军长征途经广东的路线,绘制了《红军长征在广东(手绘地图)》,用直观、通俗、形象的方式将红军长征途经韶关的路线和相关革命遗址遗迹在地图中标注出来,让游客拿着地图畅游“红色韶关”。利用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的品牌效应,打造了环丹霞山红色元素旅游圈。其中“丹霞红色文化游”“红色文化乡村游”被列为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南雄市珠玑镇灵潭村是南粤古驿道上的一个红色村庄,其紧邻梅关古道、珠玑古巷旅游景区。南雄市以运营思维将乡村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以及资源资产等串点连线成片,将灵潭村、珠玑古巷·梅关古道景区、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三佳农业公园、珠玑花果田园综合体、驿道梅园等特色产业和旅游景点串联起来,打造“古巷新村”乡村振兴示范带,促进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据悉,到现在为止我市已建设了南雄“粤赣驿道”、乐昌“坪石省际廊道”、仁化“古韵新风·醉美田园”、武江“青林水岸、红色印记”等28条乡村振兴示范带,累计长度达643公里,其中涉及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有14条,累计投入资金12.16亿元,长度365.38公里,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聚力融合创新 打响红色品牌
今年5月,韶关市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一堂红课”进校园系列活动在和平路小学正式开讲。800多名师生齐聚学校操场聆听首期主题课程——《我心目中的红军长征纪念地》。活动依托韶关红色资源,将宣讲授课、场景视频、诗歌朗诵、学唱红歌、互动答题等丰富形式有机结合,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是面向新时代、迎接新挑战的精神力量源泉。为此,我市整合多方力量,创新多种路径,深入挖掘和研究我市红色文化内涵,通过线上线下以及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宣传教育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打造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化活动品牌及红色文艺精品。“一堂红课”就是我市正在大力培育的一个红色品牌。
我市以品牌思维创新打造了一系列文、农、旅、体、研等多行业融合、跨部门协作的红色品牌活动。
以红军长征革命遗址为基础,成功举办了“重走长征路(乐昌、南雄、仁化)”徒步活动,其中南雄市已举办四届“重走长征路(南雄段)”徒步活动。“重走长征路(南雄段)”徒步路线获评广东省十大红色旅游精品路线,吸引了逾30万名游客到我市开展红色研学活动。
“一堂红课”品牌由市文广旅体局指导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结合“大思政课”开展馆校合作,通过“一送、二点、三播”的模式,将现场课堂录制成视频,将精品课程做成“红课菜单”向韶关市各中小学校推广。
市文广旅体局还联合市教育局、团市委、少工委举办了“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人”——2023年韶关市红色故事青少年讲解员大赛。活动遴选出26名高水准选手聘为“韶关市青少年红色讲解员志愿者”。今后,他们将参与到韶关市红色文化宣教活动中。
此外,我市大力推动文艺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红色文化与非遗文化、民族文化等融合发展,创排了大型原创红色歌舞剧《你来过》、红色题材采茶小戏《秘密交通站》等文艺精品。其中,乐昌花鼓戏《守》纳入了2022年全省基层舞台艺术精品扶持计划。
扩大红色文化宣传教育阵地,充分发挥文化场馆铸魂育人作用。全市现有11个博物馆、1个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去年,我市依托革命文物资源举办了10个基本成列展、5个临时展览、31场宣传活动。其中,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举办的《长征·粤北突围》红色展览,先后走进中小学校、社区、部队军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讲解百余场,宣教近万人次;引进《党的光辉照南粤——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东革命历程》等4个专题图片展,累计参展3万多人次;通过韶关抖音号直播了在韶关市博物馆举办的《烽烟不绝读书声——粤北华南教育抗战历史展》开幕式。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中,把韶关红色资源的种子传播得更广、更远、更深。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文静
编辑:李建群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