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利用路径——以乳源瑶族自治县为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  

乳源红色教育资源丰富,近年来,乳源积极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结合省级红色文化专项资金,投入768万元,对铁龙头红七军伤病员养伤与反“围剿”遗址进行重点保护维修,打造了大桥镇铁龙头红色教育基地。但乳源在保护开发利用红色教育资源工作上存在缺少总体规划设计、缺乏系统有效的保护开发利用、红色旅游转型升级难度大、缺少专业人才等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推动红色教育资源保护开发利用。

加大红色文化政策支持力度

加强顶层设计,推进规划整体优化。党委、政府要坚持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制定乳源红色文化活化总体规划和重点项目规划,形成主次分明、可操作性强且具有当地特色的红色文化活化规划体系。  

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夯实红色旅游产业基础。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利用优惠政策大力鼓励社会企业参与红色旅游产业,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开发建设经营性红色旅游服务设施和其他配套旅游项目;加大对革命旧居旧址、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公路建设的资金投入,改善红色旅游景点交通环境,通过增加会车点,提升进入铁龙头的交通承载能力,对进入景区交通标志、标识做统一规范,增设停车区域,适应快速发展的自驾车旅游模式。

全力创建“红色+”文化品牌

要探索“红色+绿色”“红色+特色”“红色+旅游”等特色化、多元化的乡村振兴模式,突破传统单一的融合模式,建立乡村特色红色文化品牌。  

“红色+绿色”,即红色文化与生态文明共美。厚植乳源生态优势,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将红色人文景观融入生态自然景观,全力打造具有红色文化意蕴的生态宜居美丽村居。把乐夫新村打造成“美丽庭院”示范村,通过对乐夫新村外立面和村道改造提升,在村口建设小广场、村后建设小公园,在房前屋后创建“四小园”、适当改造花池、园林设施提升,绿化、美化、亮化村庄。通过以“家风美、居室美、人品美、庭院美”为标准引导村民创建“美丽庭院”,再以“美丽庭院”建设为抓手,通过以点带面示范效应,引领和带动家庭参与创建,创建“美丽庭院示范村”。  

“红色+特色”,即红色文化与多元产业同构。一是打造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将我县红色资源与生态观光、休闲娱乐、户外运动和康养度假等旅游业态进行对接,充分提取红色文化元素,完善餐饮、住宿、交通、厕所等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红色餐饮和红色民宿,延伸产业链,形成“吃、住行、购、游、娱”等一系列产业。二是打造红色文化教育产业,注重搭建教育平台,在铁龙头红色古村、乐夫炮楼、观澜书院这些红色教育基地的基础上,建设乡村振兴学校,在乡村振兴培训的过程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将其打造成当地红色文化地标;同时,充分发挥地方文史专家作用,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思想价值,编纂红色文化教材,出版红色音像制品,不断充实提升红色文化教育质量,推动红色文化精神深入人心。三是打造美丽宜居村。如把一六镇罗屋小溪塘村建设成“美丽宜居村”,通过项目建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文明程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使村内主要人行道得到硬化,畜厩、厕所符合卫生要求、垃圾定点堆放,提高项目区农民的生活质量。  

“红色+旅游”,即红色文化与生态文明共旺。一是将观澜书院进行活化利用,改造为县、镇两级党校,打造党员培训基地,延续其教育功能:二是对西京古道等进行改造提升,融入岭南文化元素,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并与红色资源串珠成链、连点成片,打造红色历史文化主题旅游街区,协同构建全域乡村振兴沉浸式体验示范带,打造多个特色景观。三是围绕乐夫炮楼,打造多个特色景观。通过对“红色田园”连片示范带沿线景观提升,融红色传承与田园风情于一体,打造“红色田园”乡村振兴示范带,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助力一六镇建设成优质的红色生态农旅特色小镇。

强化红色文化人才队伍培育

开展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加强党员干部日常教育培训,制定“两委”班子和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能力提升计划,精心设计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和专题教学等内容进行全员轮训;充分利用红色人物的先进事迹,挖掘廉洁主题元素融入党性教育,增强党员干部廉洁履职意识。举办“红色讲坛”,定期邀请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乡村振兴示范村党组织书记等上台讲学。实施“育苗行动”,推出一批红色精品课程,每月邀请优秀党员、退伍军人等面向青少年群体授课,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成立红色宣讲团。结合当地红色文化研学路线,党委、政府党员干部牵头,发动县、镇等中小学校成立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讲解团,打造“红孩子”孵化基地,培育一批小小讲解员,利用节假日在红色基地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聘请一批党校教师和离退休老同志作为宣讲员,深入镇街和县直单位开展中共党史、新中国史宣讲活动。

深入打造红色文化宣传阵地

建设党群共建红色文化场所。全力提升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功能,结合当地红色文化特色,根据村民需求合理设置服务场室。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融入红色文化元素和红色精神,依托百姓宣讲团、红色宣讲团、青年红色志愿服务队等资源,开展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服务体育服务、卫生健康服务、法治服务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举办多元化红色文化活动。积极协调指导部分镇街、县直单位修建党史纪念场馆、制作党建(党史)宣传长廊、举办专题展览。结合红色资源开展多元丰富的文化活动,包括举办红色开耕节暨红色专列研学活动、“传承红色基因、童心向党薪火传”主题教育活动、“画说高明”系列之走进红色活动等,以多渠道、多角度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构建数字化红色文化宣传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构建“互联网+红色文化”平台,打造“红色文化”公众号、App等,融合“党课在线”“党员红黑榜”“群众有话说”等功能,方便党员、群众深入学习感悟红色文化,鼓励推动党员亮身份、亮承诺,搭建党群交流平台。通过平台推动党员干部主动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接受群众的评价和监督,构建“时时在线的红色党建平台”。充分宣传和利用好《让历史不再沉寂》《追源》《红军哥》等本土红色教育资源重要素材,扩大乳源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依托党校载体强化党性教育

提高思想认识,充实培训计划。党校要充分认识红色教育资源在干部工作和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红色教育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聚焦乡村振兴量身定制课程,将红色资源蕴含的历史价值和精神内涵转换成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服务群众的动力。  

创新培训形式,保证教育质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培训,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优势,对党员领导干部开展党性教育。打造“沉浸式”课堂,为基层干部提升乡村振兴履职能力。实行干部大下访,“三进三同”,通过干部进基层、进农村,进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以此来锤炼干部党性。  

联手各级党校,做大党性教育基地。联手周边各级党校,把乳源的现有红色文化资源与周边省市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进一步扩大乳源红色文化资源的范围。  

加强队伍建设,确保培训效果。加强对专职教师的选拔培养,有计划选派年轻骨干教师到上级党校、行政学院、高等院校培训进修。从县委党校等相关单位选聘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以及地方文史专家担任党性教育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好专兼职教师作用,做好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宣传。  

聚焦红色资源,打造精品课程。党校要加强教学教研,着力深挖整合当地红色革命资源,打造精品课程,讲好红色故事,把本土红色资源有效融入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培训当中。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我们要通过政策扶持、创建品牌、培育人才队伍、打造宣传阵地、强化党性教育等多种途径,坚定不移传承与活化红色文化,全面充实红色文化内涵和红色精神意蕴,以此激活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不断夯实乡村基层党建、丰富乡村文旅产业、提升乡风文明水平,促进乡村振兴的落地落实,最终增进村民生活福祉。

(作者单位:中共乳源瑶族自治县委党校)

作者:张细林

编辑:张惠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