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来到乳源大桥镇岩口村的温汤水库,在观鸟达人的指引下,见到13只颜值超群的鸳鸯正在水面嬉戏。五彩斑斓的大背头从绿色渐变到紫色,再到棕红色,层次分明,背部直立的橘红色帆状饰羽在鸟类中独树一帜。玩到尽兴时,它们张开翅膀,露出雪白的肚子,显然对自己的外形十分自信。
鸳鸯嬉戏温汤水库中。
据观测方视界纪录团队介绍,继今年11月初发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秋沙鸭重临南水湖越冬后,该团队这次在南岭附近水域发现至少13只鸳鸯的种群,创下韶关地区一次性观察鸳鸯的数量记录。经过20天的持续观察,如无意外,这群鸳鸯应会在此停留越冬,标志着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越来越好。
第一发现者陈太平是当地人,也是团队的一员。 素有“南岭明星鸟导”之称的他曾是一名南岭护林员,至今已有10年观鸟经验。他告诉记者,以前就听附近的村民说湖里有鸳鸯出现,前两年没有观测到。今年10月底,他巡山时发现了3只,后来陆续又观察到15只左右。鸳鸯早上6点到10点间会在湖面觅食,比较活跃。休息到下午4点之后又开始变得活跃。下午4点到6点是其活动高峰期。
对中国人来说,“鸳鸯”的名字并不陌生。即使没有亲眼见过,也在文学或绘画作品中屡见不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这样科普鸳鸯:“终日并游,宛在水中央之意也,或曰:雄名曰鸳,雌名曰鸯”。自古以来,国人常用其来比喻恩爱夫妻。
团队成员、“鸟类专家”龙海石介绍道,鸳鸯为鸟纲鸭科鸳鸯属,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体长40厘米左右,在鸭科里是体形偏小的游禽。它们胆子比较小,怕人,因此行为方式比较隐秘,不了解它的习性很难找到它。鸳鸯的颜色特别绚丽,尤其是雄鸟,繁殖季节三级羽会立起来,形成船帆的形状,非常容易辨识。在广东来讲,鸳鸯属于冬候鸟。团队首次纪录到这么多只鸳鸯,似是五、六只一组分批来的。鸳鸯喜欢栖息在针叶林和阔叶林混杂的地域,周围需有溪谷、河流、稻田、沼泽、湖泊等。它们多在离地面8到15米的老树上筑巢。以水草的叶、根、茎为食,还会飞到树上啄食果类。鸳鸯还吃水里面各种昆虫的幼虫以及小鱼、小虾、小蛙等水生物,是杂食性鸟类,适应能力很强。通常在10月中下旬集群迁徙到南方越冬。次年春季过后再回到其主要栖息地东北长白山区域,迁徙距离大概5000多公里。
2019年以来,该团队累计在南岭发现20种新纪录,其中有“望舒睑虎”等5个新物种,还包括海南鳽、莽山原矛头蝮、金斑喙凤蝶等世界珍稀物种,不断刷新韶关“南岭生物基因库”纪录。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文静 摄影报道
编辑:蓝洁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