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雄古塔群中找寻历史印记

南雄古塔历史悠久,现存宋、元、明、清时期的古塔有三影塔、贵妃塔、许村宋塔、回龙寺塔、龙口宋塔、溪头塔、葛坪塔、小竹塔、惜字塔等10座,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三影塔、贵妃塔。这些分布在雄州大地的古塔,形态各异、高低不同,却一样的肃穆庄严、秀丽挺拔,是我市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棉花开三影塔。何坚强 摄

三影塔

地址:南雄市区永康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影塔原名“延祥寺塔”,是延祥寺的一座建筑物。此塔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明代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重修过。该塔为九层楼阁式砖塔,塔内设有木梯通向顶层,每层楼筑平座建栏杆,每上一层均须钻出塔门,绕塔身一段才能进入另一塔门,再向上攀登。  

三影塔坐北朝南,六角九层,通高50.2米,首层为副阶,六条檐柱,覆莲形石柱础,六面三十朵斗拱出挑。磨砖砌须弥座,直径8.95米。塔自下而上尺寸层层递减,塔刹由铁铸覆盆、宝瓶、九层相轮和铜铸宝珠组成,六条铁索固定。  

整座塔身以规格不等的青砖平卧顺砌,黄泥浆粘合。空腹式塔身,塔身每层用青砖砌阑额、普柏枋、角柱,枋与柱头施斗拱。以棱角砖和拨檐砖叠涩出檐,铁红色琉璃瓦面,各垂脊端卧有陶塑貔貅,挑梁头系铃铎。塔体外观九层,内十七层,夹层内壁各面设佛龛,外壁六面各设一壶门,自二层起,每层壶门通迥廊平座,周置围栏。塔内设穿壁楼梯,通达九层。由于砌砖采用黄泥浆粘接、勾缝,塔身整体呈土黄色。在夕阳余辉下,如老纳禅定,宝塔通体发出金黄色的光芒。  

据南雄文史专家介绍,塔前的一对红砂岩狮子于1983年在延祥寺遗址中掘出。石狮为蹲式,左雄右雌,两狮头首互应,造型生猛、双目有神。1982年至1983年重修塔身,1986年复原副阶。该塔造型规整、秀丽挺拔、气势雄伟、飞檐斗拱、迥廊环绕、工艺精湛。  

三影塔的塔身每层都伸出飞檐和栏杆,每个檐角的梁头下都悬挂着一只铜钟,全塔共挂了48个铜钟,每条檐脊的端部各蹲伏着一只酱红色的陶貔貅。貔貅是传说中的一种猛兽,形状似虎,毛色灰白。相传在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的长子萧统曾经隐居于始兴的傅大士那里读书。有一年,始兴、南雄疫病流行,死人甚多。萧统为了治病救民,奋起追瘟,从始兴追到南雄的瑞应山,见到一只貔貅,便促住它,斩去它的角,磨水给民众治病,很快就扑灭了这场瘟疫。  

百姓得救了,但萧统却染上了疫病,于端午节病故。后人为纪念这位仁慈的太子,便在瑞应山建了一座延祥寺来祭祀他,在寺旁建塔时,又将貔貅塑像置放在塔的各个檐角上,寄以驱邪托福之意。  

三影塔“一塔三影、阴阳塔影”曾经是岭南奇观。据《直隶南雄州志·名胜》记述《阴晴塔影》云:“在延祥寺中,世传祥符二年乙酉异人建塔,其影有三,因立三影堂,其影阴晴俱见于壁间,二影倒悬,一影向上,见于厅堂间则吉,见于房中则凶,今不存。”三影塔因其三影奇观被列为“古雄州六景”之一。令人惋惜的是,三影奇观早已湮灭于历史之中。据当地文史学者考证,现代城市的发展,古塔周边现代建筑的变化是这一奇观消失的主要原因。  

该塔为南雄现存最古老的塔幢,塔首层南面有刻“大中祥符二年三月十四日”纪年砖一块,是广东省有绝对年代可考的北宋早期砖塔。  

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三影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贵妃塔。秋实摄


贵妃塔

地址:珠玑镇珠玑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有“广东第一巷”之称的南雄珠玑巷自唐代开始一直是中原百姓南下的重要中转站,大量因躲避战火和饥荒而南下的先民在越过江西大余与韶关南雄之间的梅岭之后,在珠玑巷一带休养生息、繁衍壮大,并再度南迁至珠三角等地发枝散叶。据统计,从珠玑古巷迁徙出去的姓氏至今已达186姓,其后裔有8000多万,遍布海内外和港澳台地区。  

珠玑巷有众多民间传说,而巷中的贵妃塔和胡妃传说是其中最感人的故事。  

贵妃塔是珠玑巷内一八角七层的石幢,该石幢据载为元至正庚寅(1541年)孟冬十月所建,是用17块红沙岩石雕刻垒叠而成(有缺损),石幢分为三部分即幢基(座)、幢身、幢顶,目前通高3.36米,基座为八角形,直径1.2米,高24厘米。第一层为莲花座,八角形身,高59厘米,身面刻有浮雕金刚、力士像和“元至正庚寅孟冬,南雄路同知孙朝列重立”等文字;第二至四层均为莲花座,八角形身,面刻有佛龛和佛像;第二层高38厘米;第三层高40厘米;第四层高40厘米;第五层高30厘米,为莲花座,鼓形身,并阴刻有人头像和莲花图;第六层高40厘米,为覆莲座,八角形身,面刻浮雕佛像;第七层高35厘米,莲花座,鼓形身。幢顶为葫芦形,高30厘米。  

此石幢精致玲珑,雕刻手法粗放、大气,人物丰满、体形硕壮。构图饱满,面部表情栩栩如生,是典型的元代雕刻风格。  

这石幢是广东现存唯一有绝对年代的石幢。  

珠玑石幢的来历,根据《南雄县志》记载:相传南宋末年,度宗皇帝有一胡姓嫔妃,得罪了权倾当朝的宰相贾似道,遭受陷害而失宠,打入冷宫。后被好心人救出,几经转折,流落到南雄珠玑巷,隐瞒身份,改名换姓定居于此,过着与百姓一样的生活,并与周围群众相处得很好。群众有困难她鼎力相助,而且她还亲自传授先进的生产方法、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知识给当地群众,因此受到当地人的尊敬和爱戴。不料胡妃身份暴露,被人告发,朝廷追究,扬言要“血洗珠玑巷”。胡妃悲愤交加,为避免祸及民众,深夜投井自尽。胡妃凄惨的死使珠玑巷民众非常悲伤,为怀念胡妃,民众于她投井上面立石幢借以纪念和为她祈福。  

南宋灭亡后,石幢几经战火而毁,元至正年间,时任南雄路同知孙朝列感胡妃的遭遇和民众的愿望而重立石幢。因幢是为纪念胡妃而立,形状又像塔,故民间尊之为“贵妃塔”并加以保护,代代相传。

惜字塔。资料图片

惜字塔

地址:油山镇坪林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惜字塔在油山镇坪林村,建于明代,因前人为爱惜写过字的纸,不随意乱丢、撕毁,建此塔焚烧字纸,故名“惜字塔”。该塔造型精巧,别具一格,保存较好。塔向南,平面六角形,为三层楼阁式空心砖塔,高7.4米,底层直径2.9米,塔基用花岗岩石砌筑,塔身用长30厘米、宽15厘米、厚9厘米的青砖平卧顺砌,相邻砖缝错开,用石灰浆粘合。第一层南、北面各开一门,用线砖砌叠出檐;第二层塔身各面开一梅花形窗,用菱角砖和拨檐砖相间叠涩出檐;第三层塔身每面各开一圆形窗,塔顶覆盖灰色筒瓦和板瓦,塔刹为葫芦形。塔首层南北两面距地0.8米处开一小门,高0.6米、宽0.4米,是焚烧字纸的入口。  

据平林孔氏族谱载:北宋建隆三年,孔闰(进士)在家乡平林创办了南雄第一间书院“孔林书院”(早毁),使平林的耕读之风甚盛。到了明代,孔氏后裔孔伯道为继承先辈的勤奋耕读精神和教育后人要勤学知识,在书院旁建立惜字塔。塔砖有的打印“孔伯道”三字戳记,表明建塔时所用的砖是特别烧制的。 

作者:秋实

编辑:蓝洁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