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中下旬,紧张有序的韶关市第三届“广东技工”职业技能大赛圆满举行,252名选手进入决赛,在电工、保育师、餐厅服务员、制图员、动画制作员、汽车维修工(汽车维修检验工)6个项目中各显身手,充分展现我市技能人才的技术水平和人文风采。
图为技能竞赛现场。
主办方告诉记者,本次参赛人员相比以往更加年轻化,尤其吸引了不少90后、00后选手参加,希望通过此次竞赛,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引领示范作用,培养选拔更多高技能人才,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在技能队伍中的占比,为推动韶关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这场职业技能大赛的成功举办,为青年技工提供了广阔的自我提升空间和技能展示舞台,充分体现了我市人社部门、技工院校构筑人才高地,厚植民生福祉,发挥德治教化作用助力“广东技工”工程纵深推进的优良成果。
加强技能培养
优秀的技能人才,源自于行之有效的教育培养。
长期以来,我市人社部门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今年,我市紧紧围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新型工业化等中心工作要求,1—9月,开展补贴性技能培训10772人次、完成年度任务的107.7%;市技师学院实现招生3146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21.0%。
技工教育不仅仅是面向就业的教育,更要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时候,除了技能本身,还很注重强调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教师党支部书记曹智梅说,“例如我们会将‘尺寸’‘质量’意识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提升思想觉悟,在日后的学习和训练当中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对学生自身的技能水平和职业荣誉感也可以得到一个良好的提升。”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加强校企合作,能有效为地方经济发展持续赋能。
为此,市人社部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设立“订单班”,既能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又能为企业精准解决用工需求,服务现代产业发展。以市技师学院为例,学院与乳源东阳光、韶华科技、南兴装备等10家企业共建订单班10个,共同培养449名“高级工”层次人才,其中“华韶数智班”为我市首个云计算专业订单班,将为我市大数据产业培养86人,推动技能人才从院校输送到现代产业的无缝对接,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同时,市人社部门组织韶关片区技工院校与华南先进装备产业园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指导市技师学院与本地企业、高职院校合作共建大数据产业学院校,探索推进新技能学院、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学院共建工作,并对接本地产业发展需求,推动在韶技工院校新增云计算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虚拟现实技术应用、高分子材料加工等4个专业,优化调整化工检验与分析、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
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这次‘广东技工’职业技能大赛,让我受益匪浅,获奖对于我来说既是一种能力的认可,又是一种鞭策。”华美达酒店中餐经理赵雪琴参加了今年的韶关市第三届“广东技工”职业技能大赛。她说:“在比赛的过程中,老师的培训和指导对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我也会把在比赛过程中学到的知识、技能传授给我的同事,更好地提高我们整体的服务水平。”
今年,我市成功举办第三届“广东技工”职业技能大赛,吸引252人参赛,110名优秀选手获各类奖项。除了竞逐名次外,大赛更能起到以赛促学的效果,不仅能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对技能人才培养引领示范作用,还有利于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除此以外,市人社部门还主动对接,推动行业、企业岗位练兵、技术比武,主动对接市总工会,加快推进第三届“韶关工匠”创新工作室申报工作,完成工作室评定工作,积极发挥工作室引领示范作用,持续擦亮“韶关工匠”品牌。
技能成才,是传承,更是希望。当前,市人社部门正大力推动“广东技工”工程纵深发展,持续开展“广东技工”职业技能大赛,优化技工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畅通就业渠道,激发就业活力,营造“技能成才、技能兴业”的良好氛围,将人才优势真正转化为实现我市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冯兆宇 摄影报道
编辑:蓝洁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