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山上长出“摇钱树”,石头山上“榨”出致富“油”。
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发生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的新鲜事。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记者来到“全国第十批油茶示范镇”——大桥镇,欣喜看到基地里漫山遍野的油茶树,茶树茂盛,恰似一座美丽的“花果山”!村民们穿梭其中,快乐地采摘茶果,欢歌笑语,回荡山野,好一幅喜庆的“丰收图”!
此情此景,可谓“秋韵正当时,茶树满目景”,让记者流连忘返。
而大桥镇党委书记黄祖胜的一番“解说词”更是锦上添花喜上加喜:“目前全镇种植茶树达3万余亩,今年总产值3500万元,这些油茶地以前是石漠山地,要么杂草丛生,要么为不毛之地,现在全部变成了金山银山……”
闻听此言,还能怀疑“石头山上长出摇钱树榨出致富油”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吗?
濯濯童山,何以摇身一变为“金山银山”?且看这个宣战贫穷的“穿越故事”——
宣战石漠化,石头山上种出“摇钱树”
大桥镇是典型的高寒山区,石灰岩地貌广布,山多地少、石多泥薄,加之海拔较高、冬季气温寒,石漠化现象突出,“九分石头一分土,寸土如金水如油”一度为当地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
“过去村民只能在石头缝里边边角角的地方种点玉米、红薯为生,经济作物几乎为零,日子过得愁眉苦脸……”忆往昔,黄祖胜脸上晴转多云,一副苦大仇深状。
贫穷不是光荣,大桥镇的村民厌戴“贫困帽”,梦盼好日子。
阻挡大桥村民迈上致富路的“拦路虎”是严重的石漠化。
拔穷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政府的引领下,大桥人众志成城向石漠化宣战!
治理石漠化首先是让“秃山”变青山,其次是“青山”生“银山”。
大桥“野心大”,要一步到位将“秃山”变“金山银山”,于是推广油茶种植,近几年,投入治理石漠化资金近2亿元,植树造林数万亩,抚育和国土绿化10多万亩,种植茶树3万多亩,昔日秃山披绿挂红,美不胜收。2021年,大桥镇获评省级“一镇一业”油茶专业镇。
“茶树生命力顽强,耐寒抗旱,少病虫害,需水量少,极适合大桥这种高寒山区种植……”大桥镇镇干部谢祚焕介绍道。 道起茶树之好,大桥镇镇长郑小明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茶树生长期短,三年就可挂果,既能治理石漠化,又能让村民致富,一箭双雕。现在,我们镇已引进油茶企业5家,合作社2家,家庭农场15家,今年带来的直接经济价值达3500万元,茶树已名副其实成为摇钱树,哈哈!”他爽朗大笑。
开花结果,
金秋时节,记者行走在大桥镇曾经怪石嶙峋的石头山上,登高望远,漫山遍野,茶花盛开,沁人心脾,妙不可言。
“这些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油茶树就是摇钱树,有了油茶树,还愁没好日子过?”在大桥镇岐石村侯公村油茶种植基地,一村干部手指面积达3000多亩的片片油茶树林,喜上眉梢道。
这位村干部没有理由不笑。这片油茶基地,以前全是光秃秃的石灰岩山地,山腰除了疯长野草外,别无他物。后来在镇上支持下,村里引进外资来承包山地种植油茶,荒山野岭渐成“黄金坑”。
“发展油茶基地,给村民直接带来三大好处:有租金收入、可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杜绝了山火,一举三得。”同行的黄祖胜欣慰而言。
村民们对此感同身受。他们七嘴八舌对记者说:种植茶树以前,山腰全是一人多高的杂草,一不小心就发生山火。每到秋冬干旱时节,村里都要组织村民昼夜巡查,疲惫不堪。现在种上了油茶树,秃山变绿,产生了经济效益,经营者还有专人巡山防火,村民不再受此累。
话说种植油茶的好处,经营者更是乐不可支。2009年就来到大桥种植油茶的广东宝华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拥有油茶基地1万多亩和年加工油茶籽15000吨、精炼茶油3600吨的茶油压榨和精炼生产线。公司副总裁刘明浩告诉记者,除了自有油茶基地,公司还有合作种植的油茶基地39000亩,采用“公司+科技+农户”合作模式,带动周边农户3000多人就业。
“近年来公司有效开拓了市场销路,部分茶油产品还出口至法国等国家,利润可观。”他自豪而言。
其余几家种茶老板同记者谈及油茶,无不话中带爱,脸上露喜。
种植油茶的好,当地村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一些人不愿“肥水尽流外人田”,也“撸起袖子干起来”。
返乡青年陈世龙,于去年在大桥镇石角塘村开垦荒地2000亩种植油茶树。“我在外创业十多年,时常想着有朝一日能回到家乡大有作为。种植油茶树,既能造林绿化,又可产生不错的经济效益,还实现自己的夙愿……”憨厚的他对记者实话实说。
大桥镇岭头村,过去也存在严重的石漠化现象,此次记者所见,却是漫山葱郁,茶树花开,如诗如画。
该村旧貌换新颜,外嫁女林惠芳功不可没。
多年前,林惠芳放弃在深圳的工作,回乡与父亲一起种植油茶树,试图改变这里“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宿命。
如今,她成功了。她成立的亚彩油茶有限公司,种植油茶达4000多亩。“对我来说,现在迎来了种植油茶树的春天。”见面伊始,满面春风的她便笑盈盈地对记者说。
她何出此言?皆因她的种植规模不仅“滚雪球般壮大”,而且在其种植基地总投资约1600万元的新建工程即将竣工。“这个新建工程包含了烘干房、生产车间、仓库、实验室、宿舍。投产后,可年产约2.5万公斤茶籽油,经济效益将大增……”手指正在进行收尾工作的新建工程,林惠芳笑得如茶花般灿烂。
林惠芳自豪的另一原因是种植油茶树不仅让自己富了,还带动了周围村民致富。她的油茶基地平时每天用工几十人,高峰期达100多人,每人每天收入可达百元以上。
不出门就挣钱,而且挣得还乐观,村民自然笑开颜。“我长期在林惠芳那里做活,250元一天,一个月好几千,这在当地算高工资了,靠这份收入,我一人能养活全家四口人。”45岁的当地村民许亚水满足而自豪地对记者说。
村民温碧海是林惠芳公司的主管,其收入用他的话来说“可以的啦”,反正他不出门打工也盖起了新楼房,买起了新轿车,日子滋润着呢。
村民乐,黄祖胜也开心。他告诉记者,大桥镇计划进一步扩大油茶种植规模,种植高山茶籽5万亩以上,全力打造广东省油茶产业专业镇。
“把资源变资产,把荒山变金山,这是我们的目标。”他踌躇满志地说。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志明 魏生革
编辑:张惠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