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2年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周年。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深化巩固推广改革试点成果,本报将从今日起整理并刊发我市及各地各单位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彰先策后、交流互鉴,共同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向纵深发展。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点题、亲自部署、亲自指导的一项重大改革任务,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2022年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周年。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要求,紧盯目标任务、突出工作重点,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扎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25.28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7.79万人,占比33%,呈逐年上升趋势,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高站位谋划部署高标准组织推进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成立以市委副书记为组长,市政府副市长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印发《韶关市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韶关市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领导小组议事规则》等文件,建立市总工会统筹协调,全市8家成员单位、36家参与单位和10个县(市、区)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现场推进会,统筹推进全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
围绕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合法权益保障、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职业教育发展、职工队伍壮大等重点领域,我市先后制定出台《韶关新时代“百团千才万匠”人才工程实施意见》等20多个配套政策文件,有力形成共抓改革的政策体系,为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 聚焦“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五大重点任务,市产改办谋划部署了1个省级、15个市级、65个县级试点项目作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抓手,有效发挥试点地区和企业先行先试作用,涌现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全市产改工作向纵深发展。
建立宣传工作机制,市产改办扎实做好产改信息报送、简报编发、媒体宣传报道等工作。我市的经验做法多次在省工作简报刊登,向全省推介交流。中央、省、市媒体平台推送新闻信息超过100篇次,其中《韶关市全面启动第二批“产改”试点工作》《韶钢松山持续优化职工创新体系“全员创新”迎盛会》等在工人日报、中工网、南方工报、韶关日报等媒体专题报道,得到全国总工会、省总工会的关注肯定,在全社会引发热烈反响,营造起关心、支持、推动产改工作的良好氛围。
产业工人队伍思想引领不断加强
按照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改革任务,我市把新思想新理念引领摆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深入开展党的创新理念、大政方针等宣传宣讲,广大产业工人笃信新思想践行新理念,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更加坚定。
我市强化和创新产业工人队伍党建工作,把青年工人、技术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入党,加大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力度,近三年发展产业工人党员747名,占全市新发展党员的6.97%。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新时代产业工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宣讲等活动,引导产业工人心系“国之大者”,厚植“爱国情怀”。
深化“中国梦·劳动美”“劳动创造幸福”“强国复兴有我”等主题宣传教育,我市策划推出主题阅读、主题朗诵等一系列活动,凝聚职工共识,激发奋进力量。
广泛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功立业
深入持久开展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团结动员广大产业工人投身主战场、担当主力军。5年来,累计组织全市性重点行业劳动竞赛19项,5994家基层单位开展劳动竞赛7571项,参赛职工13万人次;职工职业技能参赛工种47个,参赛职工61万人次,其中2万多名职工通过岗位练兵、技术培训、技能竞赛活动提升技术等级;共提合理化建议14万项,已采纳实施12万项,合建实施率85%,参与职工25万人次,累计为企业降本增效190亿元;产生发明创造专利1926项,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15亿元;产生技术革新5334项,“五小”(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成果3.3万项。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职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规范化创建工作,建成各级各类创新工作室121家,打造一批“展示+交流+培训+竞赛+服务”的创新工作聚集平台。
产业工人队伍技能素质明显提升
我市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第一批产教融合专业合作建设试点单位,全市中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企业592家,市级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9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
深入实施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支持在韶省属技工院校资源整合,大力推进市技师学院转型升级,提升区域技工教育实力,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行产业工人“1+X”证书制度,组织全市9所中职学校开展试点证书15项。
深入实施全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动企业健全职工培训制度,积极开展适岗培训、技能提升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以工代训等,有效提升产业工人就业素质。近三年,全市累计发放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项资金补贴1.88亿元;广东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广东诚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获批“广东省科技专家工作站”建站单位。
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近三年,全市开展各级各类“粤菜师傅”培训0.75万人次,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3.08万人次,“南粤家政”服务重点项目培训2.24万人次。
产业工人队伍地位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市在“两代表一委员”推选、劳模评选推荐表彰等方面向一线职工倾斜,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中有产业工人18名,比上一次党代会增加3人。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中有产业工人33人,占总代表数的9.4%。市总工会十八届委员会有一位兼职副主席是一线产业工人。
我市认真组织开展全国和省“五一”劳动奖项推荐评选工作,2022年全市共产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全国工人先锋号集体1个,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9名、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集体4个、广东省工人先锋号集体5个,受表彰的全国和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产业工人及其他一线职工和专业技术人员占比60%。持续开展“韶关工匠”评选活动,目前已举办三届,共评选出“韶关工匠”30名,有效发挥工匠人才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引领效应。
深入推进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印发《韶关市企业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操作指引(试行)》,推进企业普遍建立职工代表大会,畅通职工民主参与渠道,依法保障职工民主权利,依靠职工办企业的社会氛围和工作导向更加鲜明。全市国有、集体企业及其控股企业和公办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两率”动态保持在90%以上,非公有制企业职代会、厂务公开建制率不断提高。持续深化“工会+人社”“工会+法院”“工会+司法”等协调联动机制,构建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工作格局。乳源瑶族自治县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被命名为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企业。
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近三年中职学校招生3.6万人,技工院校招生2.2万人,为持续壮大全市产业工人队伍、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源泉。
我市率先出台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1+N”系列文件,提升农业转移人口技能,强化进城落户人口权益保障,有效激发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入户积极性,2021年以来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超过1.2万人。
同时,我市大力发展快递员、货车司机、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加入工会,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中开展“智送清凉”“暖蜂行动”“健康体检”和“二次医保”等活动,以精准关爱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基层工会组织已达2785个,工会会员33万人,成为发展壮大全市产业工人队伍的重要力量。
作者:产改办
编辑:张惠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