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漠荒山变成农民致富“靠山”——我市推进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治理石漠化见成效

林茂草葱翠,青山牧牛羊……6月初,记者驱车至乳源大桥镇核桃山,但见山上栽种的树苗长势喜人,湛蓝的天空下,远处山头三两只黑山羊在草地上吃草,好一幅乡村美景。这些树是我市启动创森工作以来种下的第一批树。如今,一棵棵小树笔直挺拔,展示我市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取得的成效。  

从种下第一棵树苗,到如今处处树木葱茏,数年间寒来暑往,我市一张蓝图绘到底,狠抓生态保护和修复,持续播绿。自创森以来,全市共完成高质量水源林(碳汇林)造林面积24.32万亩,累计栽种各类树木近1800万株,石山披绿,美丽图景愈发生动。曾经的“不毛之地”成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使命——吹响石漠化治理号角

韶关,地处南岭山脉南部,是全球北回归线同纬度上保存相对完整的一块绿洲,被誉为岭南生态屏障、华南生物基因库。  

然而,一直以来,韶关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石漠化和干旱问题。截至目前,全省现有石漠化土地面积超过89.17万亩,而乐昌、乳源石漠化面积就达到46.61万亩,占全省52.3%。  

自我市吹响创森号角以来,全市林业部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扩大城乡绿色空间,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的殷殷嘱托,围绕“既要荒山披新绿,也要百姓获金山”的总体目标,全力加强石漠化治理、改善生态。  

计划用三年的时间,治理全市岩溶面积60.51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22.29万亩,完成封山育林19.24亩,人工造林3.05万亩,使治理区的森林覆盖率提高4.5个百分点以上。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防护林、人工造林经济林等工程建设发挥作用,构建城乡一体的国土绿化体系,形成韶关国土绿化试点示范效应。  奋战——实干笃行筑梦绿野

蓝图已经绘就,逐梦唯有笃行。  

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市林业局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统揽,高位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并制定详细的综合治理方案,选择坡度相对平缓,岩石裸露度在50%以下,并具备较好水热条件的石漠化区域开展宜林荒山和疏林地造林、退化林修复。  

同时,用好用活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资金,开展石漠化区域综合治理,落实五个坚持,科学实施、精准治理,破解石漠化地区“久治未见绿”难点,初步实现“石漠化面积缩减、石漠化程度减轻、植被盖度提高”等三大变化,治理成效显著,生态环境不断创造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石漠化地区保护复绿和脱贫攻坚开辟了林业新道路。  

生态效益。2018-2020年,石漠化区域综合治理面积合格率100%,所造林分长势良好,造林成活率均在95%以上。石漠化区域综合治理完成后,全市共增加森林面积3万亩、精准提升森林质量面积19.29万亩,提高石漠化区域森林覆盖率5.1%,基本实现石漠化区域标本兼治。  

据估算,每年可吸收森林二氧化碳73万吨,产生氧气27万吨,可涵养水源159.6万立方米,充分改善珠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状况和减少泥沙淤积量,减少土壤流失量100多倍,并有效增强土壤肥力,降低农林业生产成本。  

经济效益。目前,韶关市石漠化区域油茶种植面积已近5万亩,建设油茶基地1万多亩,年产山茶油2000余吨,年产值1亿元,形成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示范工程作为治理“样板”,在全市石漠化区域得到广泛推广应用。通过将“治石”与“兴农”相结合,带动油茶、光皮树、吴茱萸等产业带建设7700余亩,推进区域林产业化发展,增加林农收入近5600万元,带动致富500余人。  

社会效益。通过不断造林绿化,预计不久后的将来,可建成南岭国家公园周边岩溶地区森林屏障,石漠化区域的森林覆盖率将明显提升。昔日“大风吹、沙石飞,暴雨下、泥石流”的状况也将不复存在,全力筑牢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屏障,为大湾区生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推动构建“南粤秀美山川”,加快“绿美广东”建设。  

如今,石山披“绿衣”,正在逐步实现好山好水带来好收成。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方筱

编辑:张惠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