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地处粤北山区,属于客家地区。在千百年来的氏族迁徙发展演变中,春节习俗也与岭南尤其是广东大部分地区大同小异。不过,因其地理环境与民风民情的特殊性,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过年习俗。
春节,南雄城乡民俗称“过年”。过去,过年前,南雄家家户户要购存年米,正所谓“家有余粮,心里不慌”,其愿景就是祈望来年粮食无忧。农历腊月二十四日称为小年(即小除夕),亦称小孩过小年。是日,家家户户都要买肉加菜庆祝。旧时,在小年的晚上,南雄人有送“灶君上天”习俗,即要烧香点烛,在灶神位前作揖或跪拜,祈求灶君“上天奏善事,下地降祯祥”。小年为一年的清洁大扫除开始日。从这天起,家家户户要“扫尘”“除尘”,意即搞清洁卫生,家里家外全部清扫、清洗一遍,不要的旧衣旧物可处理扔掉,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过大年。
农历岁末之日为除夕,俗称“年三十”。据《南雄县志》载,除夕,南雄城乡家家贴春联,大多数喜欢贴清乾隆年间监察御史、南雄人胡定所作的春联“梅开庾岭为香国,春到雄州是锦城”,或吕魁士秀才所作的春联“凌江春色循环转,庾岭梅花次第开”。改革开放以来,南雄城区市民较喜欢的两副的对联均是时人所撰,一为“南粤喜巨变,深入改革,环宇欣谢金虎去;雄关看振兴,更奔蟾宫,人间笑迎玉兔来。”联首二字即为该市名“南雄”;二为“雄州内外凤起舞,浈凌两岸龙飞翔”。进入21世纪第一个十年,因南雄城市改造成绩斐然,许多市民和进城的农民搬进新楼房,除从街市购买的通用春联外,也有人喜欢自撰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春联,如“南岭梅花舞瑞雪,雄州塔楼披彩霞”“浈江明月照三影,梅岭春风催百花”“春到南岭山山绿,喜临雄州户户欢”“庾岭才报梅花放,雄州又闻喜讯来”等。
南雄人有个传统,在除夕之日的中午,须吃“团年酒”。此“团年酒”用金针菜或黄花菜、鸡蛋、油烧豆腐和黄酒或糖姜酒煮成,寓意深刻;也有吃“汤碗”的,这“汤碗”是炒鸡蛋、炒鸡杂、炒鸡肉、烩鸡汤,汤中略加一点黄酒。晚上吃“年夜饭”,也称“团年饭”“团圆饭”。饭前,要点大红烛、焚香、烧纸钱、鸣鞭炮、祭祖敬神,然后全家围坐在八仙桌上一起吃饭,这个时候,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团聚,以示阖家团圆幸福。饭后,要压甑,就是用一盘米盛着白银、一筒筷子和一扎钥匙,象征来年万事胜意之兆。晚上10时许,要“封财门”,做法是用勺把炒热黄豆、早禾谷盛到房门口,抖动勺子,象征招财进宝,然后把用红纸写好的“封门大吉”贴在门中间。封门后,全家团圆守岁,大人要给小孩发“压岁钱”。午夜零时起,由当家人开门按通书所示的大利方向“出行”,即要朝当年“春牛图”(历书简图)所指的有利方向,点燃红烛、烧香、烧纸钱、鸣鞭炮,参拜四方后,往有利方向走一趟,祷告“出行大吉、四方得利”。这种习俗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废止,但至今仍保留着除夕晚上吃“团圆饭”的习惯。
大年初一,人人都穿新衣裳。早饭要吃斋,斋菜用香菇、腐竹、木耳、大蒜、生葱、黄花菜、白菜花、芥兰花等炒成和菜。全家一起吃斋菜,寄予新的一年多做好事、善事。年初二,俗称“起牙”。早上挑水,先要在井旁点烛烧香,然后挑水回家,杀鸡敬神拜祖,宴请新姑爷。初三至初六习俗,请姑娘客姐。年初七为谢年,要谢灶神。南雄乡里至今仍流行一句俗语:“火烧门前纸,大人做生意,细俚(小孩)捡狗屎。”意指新年过去了,各行各业开始转为正常生产劳动。
如今,南雄人的年俗也与时俱进。许多旧时习俗被新风俗所代替,特别是近两年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民众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一改过去年初一登门拜年的习俗,改为视频拜年、微信拜年、语音拜年等网络拜年的新方式,既联络情感友谊,又减少了聚集之累,也为常态化疫情防控作贡献。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