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文化精粹 活跃群众文娱生活——仁化县多渠道挖掘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笔

核心提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群体或不同民族的文化积淀,反映了人类社会漫长历史所形成的文化和传统,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它所代表的是鲜活的文化,是原生态的文化基因。  

拥有浓厚历史底蕴的美丽乡村。龙全明 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着丰富的表演艺术、口头文学、生活习俗、服饰礼仪、传统工艺,它们或是纯粹的艺术,或者包含着艺术和美的成分,无论是口头文化、体形文化、口头与体形的综合文化,还是造型文化,都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展示着一个民族或群体的生活风貌、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情趣。  

仁化县作为粤北千年古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近年来,该县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以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实际,把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作为守护全县24万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正确处理好保护、抢救、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关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仁化县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随着农历春节的临近,仁化各地的群众都在准备庆祝活动,其中不少就是非遗项目活动。

寻找传承人让非遗项目代代相传

在仁化县长江镇海拔达800米的凌溪村,现年56岁的刘世祥自1982年跟随父亲、伯父学习长江“玉扣纸”生产制作,至今已30多年。这里传承着千年土法造纸工艺,生产的长江玉扣纸,曾经有“长江纸贵有胜洛阳”的美誉。 

仁化县土法造纸技艺——焙纸。

多年的造纸经验使他掌握了取料、断筒、蹉笋、抄纸、焙纸、捆纸等土法造纸技能,在造纸过程中无论哪个岗位缺人,他都能得心应手地操作。刘世祥说:“从4月取嫩竹,到10月集中一个月造纸,持续时间长、纯手工制作工作强度大,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更愿意出外打工。”  

为了让生产长江玉扣纸的技艺能够传承下去,仁化县指导刘世祥成功申报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并在凌溪村设立了长江玉扣纸的传承保护基地。如今,该县还积极打造一系列以“玉扣纸”为素材的文化创意产品,并规划建造一个土法造纸文化园,进一步传承保护和发展“仁化土法造纸”传统技艺。

推陈出新让非遗项目更有时代感

位于仁化长江镇爱民街的市级非遗文化项目“杨泰和米饼”,是百年前家家户户制作米饼的盛景衰退后留存的一家。为了让更多顾客喜欢“杨泰和米饼”,传承人杨光善在米饼制作方面刻苦钻研,由传统单一的黄糖饼、白糖饼,创新融入五谷杂粮推出黑芝麻、红豆、绿豆、花生以及艾叶等各种口味的米饼。“以前饼大,一袋个数多,吃不完容易坏掉浪费,现在就把饼做小一点,单个独立包装,方便顾客享用。”杨光善告诉笔者。

游客在石塘古村品尝堆花米酒并游玩。陈志文 摄

仁化县拥有省级非遗项目3项、市级非遗项目8项、县级非遗项目4项。如何让这些传统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下焕发新魅力,仁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刘俊杰说:“群众喜欢与否,是非遗文化生存的基础。我们努力推动非遗项目创造出与时代接轨的文化产品,让非遗由传统变‘新潮’一点。”  

同是市级非遗文化项目的“丹霞红豆饰品”,时下款式新颖的金银首饰慢慢掩盖了红豆饰品昨日的光辉。为保护这一手工技艺,该县进一步丰富拓展文化价值与观赏价值的表现形式及内容,还通过与丹霞山民宿合作,推出红豆手工坊、红豆手工制作体验,丹霞红豆饰品成为丹霞山的特色旅游手信。  

如今,该县的“杨泰和米饼”“丹霞红豆饰品”“石塘堆花米酒酿造技艺”等非遗项目,纷纷与大丹霞旅游相结合打造手信产品,不仅深受当地群众喜爱,还轻松走出了大山,销往全国各地。

搭建传播平台多方面展示非遗风采

“羊头高月影,月影遮盐西,花好盐西好,炮竹月天归……”在仁化县石塘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姐歌”传承班,石塘村的23名小学生利用暑假天天跟着传承人李玉清学唱“月姐歌”。李玉清说:“现在村里唱‘月姐歌’的大多是老年人,要赶紧教会年轻一代的人唱,石塘‘月姐歌’才能传承下去。”

传承人教小朋友唱石塘“月姐歌”。龙全明 摄

非遗文化项目要得到传承就必须要有相应的传播平台。近年来,仁化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全民尚文”志愿服务队积极组织文化工作者和本土民俗技艺传承人深入到各镇(街)实践所、村级实践站和实践点开展文化惠民及民俗技艺宣讲活动,展示仁化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塘月姐歌》、市级项目《仁化八音》,保护和传承仁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留住文化“乡愁”,同时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和邀请学生走进非遗技艺体验等形式,集中展现省级项目《石塘堆花米酒酿造技艺》《仁化土法造纸》,市级项目《丹霞红豆饰品制作》《杨泰和米饼制作技艺》《仁化竹篾编织技艺》等,为市民呈上一道文化和自然遗产大餐,使得非遗项目不仅仅停留在保护层面,而是通过再展现重新反映出当代生活方式,使得非遗项目走入大众的视野,并得以传承和发展。  

近几年来,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仁化县分会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上,仁化县的《石塘堆花米酒酿造技艺》等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与资深主播一对一交流,展示非遗技艺以及非遗产品,并在互联网平台进行全程直播。得益于仁化县大力推广非遗文化,《杨泰和米饼制作技艺》《丹霞红豆饰品制作》《仁化竹篾编织技艺》等依次参加了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丹霞山国际山地马拉松赛的非遗展示活动等,多平台展示了仁化县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和利用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刘世祥带着他的《仁化土法造纸技艺》,近年来多次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各种非遗展示活动,如:广东省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南国书香节韶关分会场非遗展示活动、莞韶非遗墟日展示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示活动等,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仁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项目

《仁化土法造纸技艺》“仁化土法造纸技艺”主要分布在仁化县的长江、扶溪、城口、红山、闻韶等镇,以长江镇凌溪村生产的“玉扣纸”为代表,它是我国古代造纸术的发展和延伸,是传统工艺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清朝时期的贡品,而且当时在港、澳和东南亚享有盛誉。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石塘堆花米酒酿造技艺》在2012年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石塘堆花米酒”在石塘的传承已有440多年的历史,这数百年的佳酿名酒,为仁化县的旅游文化、饮食文化,为丹霞山的休闲旅游文化、增添又一道仁美丹霞的风采。  

《石塘月姐歌》“月姐歌”涉及大量的农业生产、生活、气节的内容,或叙事抒情,或叙述时令节气,或描写人间的冷暖世态,或歌唱爱情,共收集歌曲28首(有明确记载的);歌词内容记述了石塘村的社会经济形态、宗教信仰、习俗等方面的典籍,“月姐歌”是石塘村妇女的传统文化,也是一部优美动听的民间歌曲,具有独特的民族性、生活性、地域性,它传播生产生活知识和历史传统文化。赋予歌词浓郁的乡土气息,“月姐歌”填补了岭南民族民间音乐史料方面的空白。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市级项目

《丹霞红豆饰品制作》2015年被列入韶关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梅花龙》2009年被列入韶关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闹春牛》2009年被列入韶关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仁化艾糍制作技艺》2021年被列入韶关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仁化八音》2011年被列入韶关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仁化白毛茶制作技艺》2021年被列入韶关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仁化竹篾编织技艺》2018年被列入韶关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泰和米饼制作技艺》2018年被列入韶关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装故事》2015年被列入韶关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马灯》2015年被列入韶关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县级项目

《丹霞仙草制作技艺》2019年被列入仁化县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恩村香火龙》2019年被列入仁化县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禾斋节》2019年被列入仁化县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作者:王建喜 谭玉玲 陈志文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仁化县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蓝洁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