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共识谋发展 建言献策显担当——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委员专访

新年伊始,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召开。会议期间,本报记者对部分政协委员进行了采访,委员们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民生热点等议题,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建设韶关特殊钢储运深加工配送中心——访市政协委员张济民

“我市装备制造业生产所用的原材料,90%以上都是钢材,目前,绝大多数都是从顺德乐从钢材市场进货。近年来,运输成本增加、时效性差、货期紧等‘瓶颈’问题频出,给我市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造成较大压力,其中,中小微企业尤为突出。”市政协委员张济民告诉记者。  

“从市场划分的角度来看,中小微企业由于需求比较繁杂,加之又无法时刻前往钢材市场采购,或有经销商为企业服务,就会导致企业需求量在钢厂挂不上号,或是实际购买量远大于需求量,造成资源浪费。”张济民说。是否可以在韶关建设钢材存储基地,由基地统一向钢厂购买大批量钢材,然后采取按需“分蛋糕”的形式,精准对接中小微企业的需求,从而减少运输成本、资源浪费以及解决钢材供需不稳定等弊端?是近年来张济民关注和思考的焦点。  

为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助力韶关建设国家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奏响绿色发展韶关样板的强音,今年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期间,他带着建设韶关市特殊钢储运深加工配送中心项目以及诉请政策支持的提案来参会。他建议,我市可在华南装备园建设韶关市工业用钢储运配送中心项目。  

“项目以‘减负’为主、盈利为辅,作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探索,得到了莞韶园和华南装备园的高度重视。目前,华南装备园同意该项目入驻园区,并给予100亩的用地指标。”张济民说,但由于这100亩用地需按仓储用地价格来购置,价格高达3000多万元,不利于前期建设以及项目落地。  

对此,张济民建议,希望市政府和华南装备园对项目的前期土地购置按仓储用地价格分两期付款。第一期用地先按工业用地价格支付,缓解项目前期建设的资金压力,助推项目尽快落地,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剩余价款则在第二期按10年分摊逐年付款。(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方筱 通讯员 江源)

持续擦亮韶关红色文化旅游名片——访市政协委员赵倩倩

韶关拥有省级重要革命遗址502处,数量位列广东省前3位,有着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的独特优势。近年来,来韶开展红色教育培训和党性锤炼的人员与日俱增,韶关作为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力日益凸显。  

参加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市政协委员赵倩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全市“两会”,她尤为关注我市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赵倩倩向记者介绍,我市高校、各级党校、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史志系统研究人员偏少,且绝大多数都是“半路出家”,缺乏系统专业理论功底;开发红色资源经济回报周期长,难以吸纳社会资金,大多依靠上级资金扶持和地方财政收入,“撒胡椒”式使用,没有集中重点打造精品,一些重要遗址的修缮和管理不到位,部分必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红色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赵倩倩建议,紧紧围绕我市红色文化资源进一步挖掘和利用需要,结合我市制定的“百团千才万匠”人才工程政策,引进和培养人才,配齐配强相关研究人员。同时,还可有计划地引进一批专业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不断提升专业队伍的整体素质。  

“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如浈江犁市当铺是朱德游击思想形成地等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缺乏更加详实更加有力的史料佐证,目前上述研究成果还没有形成较为权威的定论。”赵倩倩建议,我市持续加大对红色历史资料的挖掘和整理力度,持续加大对重要遗址的修缮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力度,将其纳入我市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成为我市全域旅游的一部分。  

赵倩倩认为,政府应主导加大资金投入,主动作为,争取上级资金,合理统筹加大地方投入,出台激励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综合开发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打造红色旅游精品,创新红色文化的展示形式,提升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的接待能力,持续擦亮我市红色文化旅游名片。(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琳珍 通讯员 江源)

推动韶关民族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访市政协委员雷雨冰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近几年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取得亮眼成绩,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也得到了省中医药局的肯定,但在民族医药产业上却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参加市政协十三届第一次会议的市政协委员雷雨冰,作为一名少数民族界别的委员,她对推动韶关民族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雷雨冰建议,要积极通过建基地、强品牌等方式,深挖民族医药资源,打造一批民族医药种植示范工程及韶关民族医药特色品牌,大力推动特色药材深加工发展,争取申报一批本土中药材成为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为韶关民族医药乃至中医药产业发展添砖加瓦。  

“要加强民族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繁荣民族医药文化,进一步增加财政扶持力度,通过机制激励、以老带新等渠道,培养大批民族医药后备人才。”雷雨冰建议,通过建立民族医药科普基地,利用民族文化节等多种形式,加强民族医药文化宣传,提高韶关民族医药创新传承能力。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韶关复杂的地形地貌,多样的气候,使其汇集了丰富的物种,也使其有着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成为孕育韶关各少数民族医药文化的摇篮。雷雨冰认为,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历史过程中,不断积累丰富的防病治病经验,形成了各自民族的医药文化,保护着本民族人民的身体健康,使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有了基本的保障,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传承、发展、创新民族医药产业至关重要。  

雷雨冰认为,当前要抓住民族政策及国家大力发展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产业的有利时机,通过深入挖掘民族医药资源,打造韶关民族医药特色品牌。“加大民族医药科研投入,提升民族医药康养水平。支持少数民族地区依托优质生态资源,布局民族医药材种养、森林康养等现代服务业,创建一批高质量民族医药康养旅游基地。”雷雨冰建议,民族医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韶关全面形成高水平、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体系,全面建成投资规模大、科研带动强、产业链条全的中医药产业,为中医药服务能力、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储备走在粤东西北地区前列贡献出民族力量,为新时代韶关中医药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见习记者 曾卓 通讯员 江源)

打造“韶菌”品牌助力现代农业建设——访市政协委员刘主

  “韶关生物资源丰富,是广东省最大的天然生物基因库,也是我国食用菌重要产地。我们应积极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打响韶关生态品牌,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韶关特色农业现代产业体系。”1月7日,市政协委员、韶关学院英东生物与农业学院副院长、博士刘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据刘主介绍,自2008年以来,他一直在探索研究我市食用菌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攻坚之路。目前,我市的食用菌主栽品种有平菇、香菇、茶树菇、真姬菇、白玉菇等,且已经形成一批优秀的食用菌企业。其中,韶关市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日产鲜菇约50吨,韶关市薪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也是我市规模较大的香菇生产基地,可日产鲜菇约15吨。但由于我市仍存在许多小作坊农户,产业化水平不高、技术参差不齐,而且众多具有本土特色的菌种渐被取代,故而导致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总体质量不高。  

  “以‘南华草菇’为例,属于韶关的本土菌种,种植历史悠久。它美味可口,鲜嫩无比,营养丰富,一直深受民众喜爱,到清朝同治年间,已盛名遐迩,并年有岁贡。但因种种原因,韶关市现有草菇市场已被外来菌种所取代,本地‘南华草菇’栽培菌种技术已失传。”刘主惋惜道,提升菌种选育、工厂化栽培等技术手段,是推动韶关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效路径。  

  刘主建议,我市要发挥现有的两大省级食用菌产业园龙头带动,在栽培、深加工、文旅等产业链上进行差异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或服务。同时,在始兴、浈江、仁化等地探索创建市级食用菌产业园,构建具有粤北山区特色的现代食用菌产业链;要重点扶持和推动本地企业向高端化、绿色化、品牌化方向迈进,大力引进高质量食用菌企业,并把当地资源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具有粤北山区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之路;要构建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和利益联结的联农带农机制,推广“企业集中生产菇包+专业户分散管理出菇”的产业协作模式,对韶关特色野生菌种进行合理保护和开发。同时,做大产品市场,加大“线上+线下”营销,抢抓大湾区发展机遇和“一核一带一区”新格局,提高我市食用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培育食用菌地理标志产品,打造“韶菌”品牌,助力我市农业现代化发展。(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方筱 通讯员 江源)

构建强有力的公共卫生体系——访市政协委员谭志雄

  “当前境外疫情发展迅速,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构建起强有力的公共卫生体系是我市紧迫的任务。”参加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市政协委员谭志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谭志雄指出,目前,我市疾控机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且呈现年龄偏大的趋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流行病学调查、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核酸检测、基因测序等工作多、任务急、要求高,急需增加公卫、检测专业技术人员。  

  对此,谭志雄建议,我市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稳定公共卫生队伍。“如果我们可以建立科学、规范、有序的绩效评价和岗位晋升机制,有公平健康的竞争机制,提高职业自豪感,我相信会有更多青年优秀人才愿意留在公共卫生岗位上,提升我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针对我市存在区级疾控、卫生监督机构不够完善的问题,谭志雄建议,我市要进一步推进市县两级疾控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推动尚未建立疾控中心的市辖区尽快完善机构设置,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技能、懂疾控、能应急的应用型疾控队伍,才能全面推进落实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压实重点行业领域疫情防控措施,落实疫情防控处置和公共卫生管理责任。  

  谭志雄表示,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卫生机构,织密织牢疾病防控网,才能细化加强防控职责。通过各村(居)委公共卫生委员会,为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疾病防控提供强有力的网底支撑,进一步筑牢基层公共卫生防护网,加强重大疫情应对和组织协调能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谭志雄建议,我市还要继续加强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强化个人多病共防,让个人充分认识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在传染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琳珍 通讯员 江源)

建设智慧便民的公交系统——访市政协委员罗燕

  “我市两家公交公司交叉运营,公交线路存在重复、交叉问题,不利于统一调度,存在一定的资源浪费的现象。同时新区、工业园区的公交线路保障方面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参加会议的市政协委员罗燕对韶关市城市公共交通事业较为关注,今年政协会议,她带着“深化公交改革,建设智慧便民的公交系统”的提案来参会,并针对目前公交事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2019年起,我市开展市区公交改革工作,在构建完善公交系统、增强公交运行能力、改善公交服务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公交场站布局建设配套设施、规划公交专用道建设、引入“实时公交App”惠市民等方面均取得明显成效。

  罗燕建议,根据《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编制我市“十四五”期间的公交发展规划蓝皮书,确保公共交通在规划用地、建设投资、路权分配、政策扶持等方面享有优先权。同时结合我市新城区和老城区的功能区划实际,灵活采用多种合作方式,科学规划、定制、建设公交线路和站场,为群众生活、城市发展、产业兴盛发挥积极作用。  

  罗燕认为,要加快深化改革的步伐,按照《韶关市区公交行业市场化改革和资源整合总体方案》及《韶关市区公交客运行业财政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企业做好运营指标及服务质量考核工作,用好考核资金,增强企业自身造血能力,充分运用多种合作运营模式,吸纳社会资本的力量,激发企业活力,快速提升市区公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罗燕还建议,“公交亏损补贴发放要及时,用好公交补贴长效机制第一年的考核数据。到2022年5月,公交补贴长效机制就运行满一年,补贴金额是否足够,补贴考核是否起到作用都能有清晰的数据,财政可根据这些数据进行调整。”同时要加大力度推动智慧公交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功能,优化运行编排,细分客流需求,实现运力的精准投放,提高公交吸引力,让市民出行更加智慧便捷。(见习记者 曾卓 通讯员 江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