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实事,就像一张考卷,衡量着党委、政府的为民情怀。回望2021年,韶关发生的变化有目共睹:一个个街心公园点缀韶城;一条条宽阔的柏油路载着市民的致富梦想,从韶关城区伸向远方;一所所新建的幼儿园、中小学校里传来书声琅琅……
这幅生动的民生答卷,彰显了市政府不忘初心的使命担当,凸显了其以人为本的民生情怀。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一件件办好的民生实事,就像一盏盏明灯点亮了善美韶关的万家灯火。
解人民群众之“困”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学位、床位,一头连着高质量发展,一头连着高品质生活,件件关系民生,桩桩连着民心。
韶关城市现代化脚步加快,让越来越多人才选择携家带口来韶发展。而城市人口的增加,让学校学位供需矛盾日渐突显。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2021年,我市将新建韶州中学、北江中学改扩建一期工程和推进普惠性学前教育增容提质纳入民生实事,加强部门联动,紧密围绕工作重点,完善项目推进机制,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以建设项目为载体,以政策措施为保障,顺利完成了韶州中学和北江中学改扩建一期工程的建设,超额完成了普惠性学前教育增容提质。
在新学年里,市区新增初中54个班、高中18个班,提供3600个公办学位,全市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最低标准提高至500元。全市已完成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7所,并已交付使用,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6780个。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翻开市政府2021年这本厚重的“民生记本”,记者还看到,粤北二院传染病综合大楼建成启用,新增可转化传染病床150张。市疾控中心核酸实验室改建完成,已具备2000人份/日的单人单管核酸检测能力。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达到最高日核酸检测能力300人份以上的要求。在新冠肺炎疫情外地多点散发的今天,这份医疗“保单”无疑给市民的生命健康提供了强力保障。
兜保障民生之“底”
惬意栖居,人心向往。为人行道砌彩面砖、安装公共广场的健身器材、铺设雨污分流管网……走进曲江区马坝镇城区实业公司宿舍林苑A处,老旧改工程的印记随处可见。“围墙一拆,亮堂多了,空间变大了,环境更好了。”林苑A处居民王大爷笑道。去年,实业公司宿舍按照“小归大、散归整”的原则,进行老旧小区改造,扩大了小区公共空间,打通了小区交通微循环,实现服务设施、公共空间共建共享。
去年,我市将“实施市区80个老旧小区改造”列入十件民生实事,责任层层压实,压力层层传导,分解目标任务、量化考核办法、明确责任单位,推动项目建设质量和数量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全市实施市区老旧小区改造96个,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6个,新开工改造50个,对水电路气网等民生基础设施及公共环境进行改造提升,着力改善老旧小区居住环境,超额完成民生实事任务。
兜底保障、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关系民生、连着民心。
去年,我市将“提高困难群众保障标准”列入十件民生实事。截至目前,全市提标工作已全部完成,城乡低保对象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差水平分别从每月609元、276元提高到631元、286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6倍;集中供养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从每人每月1820元提高到1883元,分散供养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从每人每月1110元提高到1227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分别从每人每月175元、235元提高到181元、243元。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跑、一关接着一关闯。2022年的十件民生实事即将出炉,市政府将继续把群众的“幸福”装在心中,为新一年的这张“民生答卷”描绘出最美底色。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俊
编辑:何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