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保持对电信网络诈骗的严打高压态势,整合各类资源、打破数据壁垒、强化闭环管理,创新联动、打击、宣传“三位一体”专项治理模式,出重拳、下重手,有力提升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效能。截至目前,我市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683宗,同比上升137%,共接电信网络诈骗警情1735起、同比下降45.42%,有效巩固并深化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成果。
创新联动模式 加快构建责任“共同体”
我市成立由副市长、公安局局长任组长的全市公安机关“全警反诈”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每周例会工作制度,部署推进全市反诈工作。由公安部门牵头,建立目标考核、点评通报、督导检查等机制,统筹警力资源,建立市、县两级反诈中心,汇集各警种侦查手段,强化电子数据勘验取证,提升事前发现、事中阻断、事后打击能力,最大限度“多破案、控发案、降损失”。
通过定期召开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联席会议,我市建立健全联络员、通报督导、提醒函等制度,明确联席会议参与单位工作职责,实行“专班化、例会制、清单化、销号式”推进,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反诈工作体系。目前,已细化23个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由各成员单位为反诈工作提供人员、技术、数据保障,有效增强打击治理整体效能。为加强侦查、起诉、审判等各环节的衔接沟通,我市建立公检法会商研判、提前介入、同步上案等机制,统一执法思想和证据标准,提高打击和诉讼犯罪能力水平。
创新打击模式 加快构建惩治“共同体”
针对电诈犯罪职业化特点,我市在全市范围内成立打击电信网络新型犯罪专业队伍,充分利用智能化技术和大数据手段深度研判辖区情况,围绕“信息流、资金流、网络流”三个维度,对辖区重点节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三个重点”进行集中管控,提升专业打击能力。同时,建立追赃挽损长效机制,及时挽回群众损失。今年以来,共为群众返还被骗款项198.84万元。 以反诈中心为龙头,构建网警、情报、治安、经侦等警种参与的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工作格局,建立配侦部门24小时在线服务机制,进一步打破数据壁垒、简化审批手续,夯实打击治理的工作基础。今年以来,我市打掉诈骗团伙344个,抓获犯罪嫌疑人626名。
明确市、县反诈中心以及110、派出所先期止付职能,电诈报警、紧急止付同步开展、秒级反应,阻断资金流转,最大限度降低群众损失。今年以来,我市共止付涉案账户19346个,冻结账户4044个,止付资金5.38亿元,冻结1.22亿元。同时,大力开展精准劝阻,在受害人被骗前进行干预、劝阻,避免造成财产损失。今年以来,我市共预警劝阻被骗群众15.9万人次,避免财产损失3100余万元。
创新宣传模式 加快构建防控“共同体”
我市把“国家反诈中心APP”安装作为关键一招,通过引导群众注册使用,在诈骗分子打电话或通过虚拟网络实施诈骗时,预警平台及时推送预警信息,第一时间阻断资金输送链条。今年以来,我市共推广注册“国家反诈中心APP”85.3万人。
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我市统筹市、县、镇、村四级工作力量,推动防诈宣传进机关、进校园、进村居、进企业,积极探索建立与基层社会治理相适应的反诈工作体系,夯实反诈宣传基础,推动形成全市反诈“一盘棋”。目前,已在全市108个镇(街)开展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问题突出重点镇(街)红黄牌警告和挂牌整治工作。
同时,市组织公安部门挖掘真实案例,通过拍摄警示教育短视频、创作反诈防诈歌曲等方式,剖析诈骗套路,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目前,共组织开展反诈宣传活动146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4.1万份,推送短信1208万条,在电视、广播和新媒体发布反诈信息近467条,警示效果直击人心,有效提升全民反诈防骗免疫力。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琳珍 通讯员 刘俊勇
编辑:何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