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采光明

国画《开采光明》。 李延声 作

由李延声创作的国画《开采光明》,原刊登在《人民政协报》2011年6月3日C4版,是歌颂煤矿工人乐于奉献的优秀作品。  

我反复阅读作品,是因为“触景生情”。1970年前我到曲仁矿务局茶山煤矿当了一名煤矿工人,成为家中第二代矿工。当时,一批大学生分配到矿山“接受工农兵再教育”,有一位叫邓少天的美术生与我同在井下当采煤工,他有一部海鸥相机,工余时间拍一些矿山风景,也组织几个工友“造型”拍照,积累创作素材。不久,《南方日报》登载了他的美术作品《矿山新兵》,其中一青年矿工弯腰穿矿靴回眸微笑者,就是以我的造型创作的。还有另一位美术生吴斯嘉的作品《家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青年矿工身着工作服,头戴安全帽,腰系矿灯,身旁放着一台采煤用的风镐,站在派班房的窗前读信。二十世纪70年代,电话不普及,更无移动电话,写信成为人们相互联系的重要方式,常写信与读信,特别是接到家里亲人的信,传统称为家书,读起来就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与愉悦。作品中青年矿工临下井采煤之前读家书时那情系家乡,牵挂亲人的表情活脱脱地流露出来。所以,当我读到《开采光明》时,我曾经历的矿山上的事就浮现在脑子里,并产生共鸣与联想。  

历史上用国画表现人物题材的佳作很多,如今,用国画表现采煤工人的形象,是作者利用传统艺术进行创新与探索的可贵之处,别出心裁更能吸引人注意的眼光。作品中人物形象让人震撼:身躯高大显得体型健硕,粗壮的手臂与宽厚的腰背,构成人物及作品的主景。腰间系着矿灯与瓦斯自救器。头上戴着矿帽、矿灯头挂在胸前,右手握着挖煤的大铁镐,左肩搭着被汗水与煤尘染透的衣服,矿帽下,脸部神情凝重却显现走出矿井后轻松的气息,还有那后脑勺被煤尘与汗水凝结的头发。绘画手法虽然有些夸张,但夸张有度,且寓意深沉,如竖着的粗壮手臂与横着的大铁镐,二者结合产生的视觉张力穿透纸背,让人感到矿工有使不完的劲。这把大铁镐成为全画的主要陪衬,在人与物之间,人是主角,其他如衣服、矿灯、矿帽、自救器等都是陪衬。作品告诉人们:开采光明的人的那份责任与艰辛。

作品没有背景烘托,颜色单一,黑色更易突出主题,线条粗犷、明暗对比强烈,用铁镐、矿灯、自救器、矿帽、光膀子、汗水与煤衣印证在地层深处“开采光明”的艰险。看似一幅简单的人物画,但塑造了矿工高尚的形象,用“开采光明”作题,使其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同时,歌颂了劳动者创造财富与无私奉献的光荣和自豪,这在今天尤为重要,因为劳动创造一切财富,劳动者应得到社会尊重。  

作品构图简练,只有当过矿工的人才能读出其丰富的内涵。也只有深入矿区体验生活的美术家才能概括提炼出作品主题,并恰到好处地用线条和水墨立起人物的高大形象,充分表现出作品的意境,这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与高超娴熟的绘画技巧。(彭良武)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