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女子不如男——忆敢为人先的石人嶂青年女子台车掘进队

青年女子台车掘进队风采。

据传,在莲花山戏台棚左侧,原有一条较大的含钨矿脉,因周围岩石疏松,经长期风吹雨打而逐渐脱落,留下一座高达十多米的柱体,巍然屹立于沟谷边沿,其形状酷似巨人昂首挺立,人们因此称之为“石人”;又因这一带山高壁陡、层峦叠嶂,人们因此把这里称为“石人嶂”,后来“石人”被民工采矿时炸毁而荡然无存,但是“石人嶂”的名称已经保留下来,并经广东省地名委员会审定将莲花山正式命名为“石人嶂”(1994年)。  

据记载,早在1917年——1919年间,附近农民就在此地发现了露出地表或冲到山沟黑色闪亮的钨矿,便纷纷上山用手工挖采和淘洗,然后运到县城太平镇卖给商人。  

1953年2月建立国营石人嶂钨矿,是当时广东省第一个采用机械化采选作业的有色金属矿山,是全国享有一定知名度而且属省内最大型钨矿山国有独资企业。

提起“工矿精神”,40年前石人嶂钨矿青年女子台车掘进队员们的倩影,又一个个鲜活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石人嶂钨矿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深渡水乡的莲花山,从1953年建立到2002年关闭,既为国家建设作出了贡献,也留下许多值得回味的“工矿故事”。其中的青年女子台车掘进队更是令人难忘。  

上世纪七十年代,石人嶂钨矿选矿工区,青壮女工大量出现。1976年6月,石人嶂坑口和梅子窝坑口成立了“青年女子台车掘进队”。  

梅子窝坑口由刘巧兰、吕琳、刘爱群等组成女子掘进队后,来到720平巷掘进当头面,在师傅们的悉心指点下,很快了解和掌握了台车、装岩机、斗车、电机车的机械化操作流程,开始独立的掘进操作工作。  

每天进班,两个当头面同时进行工作。进入当头面,大家分工协作。首先洒水降尘,铺设临时轨道。两个当头面的队员,既要推车,又要开电机车,还要倒矿,互相之间协调配合,才能干好活。由于师傅们的耐心指导,队员们认真学习,不畏艰难。尤其女性的耐心细致和忍耐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台车的轰鸣声,钻杆飞速的旋转,撞击岩石的嘀嘀咕咕声;岩沫从炮眼孔喷射的水花,隆门顶部渗出的水珠,滴落在作业台上,溅起了水花。女工们每天的作业紧张而有序,忙碌又快乐。  

但井下作业毕竟充满了太多的未知。一次,井下突然停电,喧嚣突然归于静寂,眼前漆黑一片。几个姑娘吃了一惊,大家急忙点亮电石灯,借着微黄的光亮,伴着电石燃烧发出的“哧哧”声,摸索着朝巷口走去。这次之后,不管有没有电,也不管是作业还是小歇,大家总会留一盏灯,是不灭的。  

还有一次,刚开始作业,一个碗口大的石块,从洞顶落下,正好重重地砸在台车上。惊得操作手瞬间关闭开关,停车查看。看到石块落下的位置,着实吃了一惊。如果落点再往后一些,可能就落在头上,虽然戴着安全帽,但也很危险。因此,每次进入当头面,大家除了个人的防护外,都会先察看上下左右,确认安全后,才开始作业。  

井下作业危险的事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台车掘进都是机械化作业。爆破后,操作装岩机,将矿渣铲起,倒入运输斗车,斗车由风力驱动,沿着架空轨道,将渣石运送到矿石车中,装满一列后,再由电机车牵引,拉出当头面。还有一次,风动斗车突然掉轨,装着满渣石的斗车倾斜,吱叫着还在前进,旁边的队员,或有被矿石掩埋,或被倾覆的斗车砸中的可能。听到惊叫,开机队员,摁下关停按扭,旁边队员纷纷伸出援手,手撑肩膀扛住,总算是有惊无险!  

因为女性特有的细致,三年的青年女子台车掘进队工作安全结束。梅子窝和石人嶂两个坑口曾有20多人参加女子台车班。青年女子队员们用行动和作业成绩,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她们的事迹,被总结成经验,在省属同行业中学习传颂。  

青年女子台车掘进队体现出来的敢于创新,不怕苦,不怕累,勇挑重担的“工矿精神”,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财富。(徐志文 谭国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