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是东阳光的‘根据地’,也是我的第二故乡,东阳光在韶关创造了喜人的业绩,韶关也给了东阳光和我莫大的荣誉和鼓舞,东阳光将继续扎根这片热土,不负重托、不负希望;我将与乳源东阳光全体同仁一道,不忘企业发展的初心,牢记公司发展的使命,做强做大东阳光的产业,为韶关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应有力量。”
——张红伟
1998年,年仅26岁的张红伟从家乡浙江东阳市来到粤北山区的乳源瑶族自治县,负责筹建乳源东阳光公司。经过23年的发展,乳源东阳光已从单一产品走向铝箔电子材料、氯氟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材料等高新材料产业和生物制药等大健康产业的产业聚集发展之路。乳源东阳光所纳税款占当地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被誉为“一个企业带活了一个县”的典型,成为乳源乃至韶关的重要产业名片。如今,张红伟已是广东东阳光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上图为乳源东阳光董事长张红伟。王志珍摄
“来韶发展23年,感觉就是有缘”
1998年,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电子行业受到严重影响。原在浙江东阳和长春设厂的东阳光公司为扩大市场占有率,决定南下另辟新的“根据地”。
“当时,我们需要重新整合浙江东阳和长春的生产基地,瞄准最大的市场在广东,就近生产这一优势,我们来到了广东韶关。”张红伟告诉记者,他们被乳源瑶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的招商引资诚意所打动,再加上当时乳源的电价较便宜,高速公路也正在建设,便决定落户乳源。“从那时到今天已经整整23年了,现在来看,韶关的区位优势日益明显,我们企业效益也越来越好。”
“感觉就是有缘,23年前的乳源还比较偏僻落后,发展势头远落后于浙江和珠江三角洲。差距不仅仅是经济发展、交通状况,还有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但张红伟义无反顾,从来到乳源的那一刻起,就决定将自己的户口也迁了过来。如今,一大家人的户口都过来了,在乳源扎了根。除了结婚那年春节回过老家之外,张红伟每年春节都坚守在岗位,鼓励了更多干部、技术骨干和员工在乳源扎根安家,为乳源东阳光公司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韶关各方面的政策服务措施优于承诺的”
彼时,乳源在举债1500万元的情况下,把水电送到东阳光工厂围墙边。之后,又拨款设立了企业技术研发基金,用于支持包括东阳光公司在内的全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改造。
近年来,韶关积极做好人才吸引的配套服务政策,帮助企业吸引人才资源。“出台这些政策后,大大提高了科技人才的生活幸福指数,在东莞工作的技术骨干也更愿意来到韶关来到乳源。目前,我们化工基地的多个一把手,是从东莞来到韶关工作的,何鑫是南开大学毕业的博士,类似的有几十人,都是得益于人才配套政策的效果。”
“韶关人心善风物美,我们入驻韶关,各方面的政策服务措施优于承诺的,让企业在韶关运行良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张红伟的带领下,乳源东阳光凭借着自身产品优势抢占市场需求空缺,电子新材料、合金材料、化工产品等行业的多个产品的订单量不断增加,产品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成为韶关市首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张红伟始终将壮大企业经营规模与提振山区产业经济视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为当地贡献GDP和税收之外,乳源东阳光还为地方带来了大量就业岗位,东阳光高科技产业园职工规模近7000人,其中80%的职工来自乳源本地。
“柔性服务温度增加,助力引才稳才”
“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就是好的人才。”张红伟表示,好的人才可以将企业发展和个人事业结合起来,有良好的工作心态投入到工作。
近年来,韶关对人才在住房补助、医疗保障、孩子上学等人才引进配套政策方面不断“加码”,教育、医疗等相关资源不断优化。“在各方面柔性服务上增加温度,对吸引人才、稳定人才有很大帮助。”张红伟说道。
近年来,韶关推进“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改革试点工作,牵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经济产业。乳源东阳光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双变”政策,在产业链上做优势,以产业为依托,统筹推进东阳光产业园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促进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相互融合,以“强链、延链、补链”为方向,大力延伸产业链、推进产业升级,积极探索“双变”新的发展路径。
“在国家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背景下,我们有了多个发展‘赛道’,通过大力创建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基地,继续壮大电子材料核心产业集群,打造化工材料融合产业集群,培育新能源绿色产业集群。”张红伟介绍,站在新能源发展风口上,乳源东阳光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引进多家企业到韶关到乳源发展,对壮大当地的经济总量有积极帮助。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琳珍
编辑:李建群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