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着黄牛奔小康——翁源脱贫摘帽村民刘志明的脱贫奔康故事

新年新气象,孕育新希望。今年是牛年,很多人期盼“犇”向新征程。  

而对于翁源县坝仔镇珍田村芹菜塘村小组69岁的村民刘志明来说,他天天都在深山里转来转去,他的世界不大,天地也很小,他的期盼最实在:牛年,他饲养的一群黄牛能快长大、多生崽,赚钱买新房,儿子娶妻,自己抱孙。  

“哈哈!”一想到这些,刘志明就情不自禁咧嘴大笑。望着沐浴温暖阳光、在树林中悠闲啃草的20头大小黄牛,他的双眼“金光闪闪”,仿佛眼前晃动的不是牛群,而是一堆让人心花怒放的“金银财宝”。  

“我现在养了20头黄牛,其中母牛15头,有3头母牛怀了崽。去年卖了3头大牛,今年又要增加3头小牛犊,心里美滋滋的,这日子总算过得有盼头……”刘志明对记者笑言。  

2月23日这一天,阳光明媚,春光无限。早上,记者与刘志明在他放牛的珍田村一片树林中不期而遇。伴随着牛群“沙沙”的咀嚼声和间或呼朋引伴的嚎叫声,一个原贫困户“赶着黄牛奔小康”的故事由此诞生——

开篇:小山村最穷的资深“牛倌”

刘志明不属牛,但却与牛有不解之缘。与记者一提到牛,他的心情“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既充满激情与欣慰,却又往事不堪回首。  

他所在的小山村山高林密,距离坝仔镇上有五公里之远。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前,山路没硬底化,仅有一条容一辆小车通行的土路,蜿蜒盘旋,不是弯便是拐,行车难、行车险。“以前,因路险难行,芹菜塘村的村民很少下山到镇上赶集,基本上是与世隔绝,村民的日子过得清贫……”村支书钟向阳向记者介绍道。  

刘志明更是命运多舛。他的父母去世早,加之所居之地山高路远,人居环境恶劣,经济条件捉襟见肘,一日三餐不是清汤寡水,就是粗茶淡饭。他40多岁时才成家,育有3个孩子。后来妻子因精神疾病无法工作,全家生活重担全压在他一人身上,举步维艰,压力山大。  

年轻时,他就为生产队养牛,人称“刘牛倌”。这称号一直伴随他几十年,直到后来生产队解散,他的“牛倌”身份才丢掉,他当仁不让成为村里最资深的“牛倌”。但在当时,这并没让他引以为傲,因为当“牛倌”,相对其他劳作稍显轻松,但所挣工分并不多,这让他对家人心生愧疚。当然谁也没想到,几十年后,他的“牛倌”生涯会助他走上致富路。  

改革开放号角劲吹,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但对他来说仍旧是“春风不度玉门关”。由于身无它技,加之全家人靠他养家糊口,他仍囿于自己的穷家小院,除了耕种几亩薄地外,只能在附近做点小工挣点小钱,全家人的日子过得依旧“愁云惨雾”。  

“那些年他家是全村最穷的,日子过得苦,村里人很少看到他们一家人脸上有笑容。”钟向阳叹息道。  

“有好些年可以说是好几个月都吃不上一次肉,不要说家中小孩闻到村里其他人家飘出的肉香流口水,就是我这个大人都馋得很,日子过得真的是又苦又累。”回首往事,刘志明唏嘘感叹。  

挥之不去的贫穷,如山村高山,长年压在瘦弱的刘志明身上,苦不堪言,让他喘不过气来。

反转:“牛倌”变“牛老板”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春风吹进了大山深处的珍田村,吹开了刘志明家的那扇贫穷之门,温暖的阳光终于照射到刘志明一家人的身上。  

刘志明一家当时被列为贫困户。如何帮其摘掉贫困帽走上富裕路?帮扶单位市生态环境局翁源分局和韶关日报社驻坝仔镇扶贫工作指导组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把脉问诊,力求做到精准施策,以取得立竿见影、事半功倍之效。  

经过一系列的“望、闻、问、切”,他们决定发挥刘志明之特长,让其养殖黄牛。  

“其实我也一直想养黄牛,但一家人的温饱都成问题,手上哪有钱去买黄牛来养啊?只能是心中有想法行动却没有办法,唉!”刘志明向记者说起那些年的窘境,脸上立马晴转多云一声喟叹。  

让刘志明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愁眉苦脸之际,帮扶单位为其雪中送炭来了。  

“考虑到他家发展养殖业有心无力,于是我们就为其买了五头母黄牛给他饲养,让他慢慢发展壮大……”市生态环境局翁源分局驻珍田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张建筹告诉记者。  

工作队送来“及时雨”,刘志明感激不尽。“这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还是人民政府好啊!政府这么关心我们,咱还不好好干,哪对得起政府,对得起这些年来帮扶我们脱贫的好干部?”刘志明发自肺腑地说。  

重操旧业的刘志明精神抖擞信心满怀。他将这几头黄牛视若珍宝,精心饲养。心中有希望,再苦再累亦无所谓。他每天早上7时就起床,赶着黄牛到山上树林中吃草,下午5时才吆喝着牛群回来,整日与牛群形影相随,每天的午餐也是随身带着随意解决。沐风栉雨,风餐露宿,其艰辛劳苦不言而喻,但刘志明乐此不疲。  

“咱本身就是一个农民,耕田种地,长年累月风里来雨里去,吃苦受累算啥?况且这也是为了咱自家过上好日子,几头黄牛还是政府送的,咱还好意思叫苦喊累?”刘志明憨厚一笑,对记者实话实说。  

“为保证肉质,刘志明坚持每天把黄牛赶出去吃草,不用饲料喂。虽然这样饲养长大的黄牛肉质好,但饲养周期会长些,而且人很辛苦。从这点可以看出,刘志明非常纯朴善良。”韶关日报社驻坝仔镇扶贫工作指导组钟秋鹏感慨地说。  

懂饲养技术加之能吃苦耐劳,刘志明的养牛事业干得风生水起,规模不断扩大。近两年,卖了好几头黄牛,目前已发展到20头,而且今年还可以再卖3头,续添3头小牛崽,刘志明俨然已从小“牛倌”变成“牛老板”。

收官:喜奔小康路

在帮扶单位的大力帮助和自身勤劳下,刘志明一家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幸福日子来敲门。  

“这几年养黄牛的成本已经完全回来了,从去年起就已获利了。这心里真是比蜜甜,再苦再累都值了。”刘志明喜不自禁对记者说。  

让他喜上加喜的是,他的大女儿已经出嫁成家,儿子在广州务工,小女儿就读中学,政府有上学补助,家里基本上不用负担。记者从他家的脱贫攻坚明白卡上看到,去年他家的可支配收入达7万多元,其中养殖黄牛收入达4.5万元。大伙跟他算了下,他家目前的20头大小黄牛,按时下行情计算,价值为15万元左右。  

在刘志明家,记者遇见他回家过年的儿子刘金锦。小伙子很坦诚地告诉记者,他父亲这两年养黄牛的收益大过他在广州务工的收入,而且照目前这种规模发展下去,利润会越来越大。他正在考虑是否回村与父亲一起搞黄牛养殖。“没有政府的帮助,父亲不可能把黄牛养得这么多,养得这么好……”刘金锦坦诚而言。  

刘志明告诉记者,现在手上有些钱了,今年再辛苦一年多挣些,准备明年就去镇上买新房,而且要买大一点的,把家弄好些,让儿子尽早娶上媳妇,自己也好早点抱孙,早点升级当爷爷。  

“现在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天天都有肉吃。以前是看到肉就流口水,现在是看到肉就不想吃了。哈哈,这日子过得太有味道了……”刘志明纵声大笑,饱经风霜的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

文字: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魏生革 刘楚瑶

编辑:刘青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