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北大女硕士生眼中的乡村蝶变——省市场监管局帮扶韶关南雄中站村脱贫致富纪实

粤北大地,春潮涌动。  

站在南雄珠玑镇中站村有近三百年历史的大榕树下,沐浴冬日阳光的温暖,吮吸新春佳节的喜庆,青春靓丽的赵燮莹惬意陶醉。  

作为一名前年才走出北大校园的90后女硕士生,赵燮莹来到中站村开展帮扶工作以前,对乡村的概念模糊而遥远。而今,当中站村干净整洁的村道、整齐划一的房屋、亮丽别致的特色民宿呈现在眼前时,她感觉诗情画意就在眼前,真实可见,触手可及,之前虚幻的“朦胧诗”瞬间飘向远方。  

“尤其是在夏天,住在别具一格的特色民宿里,面朝荷塘,卧听虫鸣,神韵盎然,妙不可言,实乃人间仙景!”她笑靥如花对记者而言。  

诚然,最让赵燮莹欣喜的是,全村贫困户在去年全部高质量脱贫,贫困村整体出列退出。村民脸上绽放的幸福笑容是她心中最美好的现实主义诗歌。 

蝶变后的中站村。

“以前的中站村,是一个纯粹的山野乡村,可用穷、脏、差来形容,与我想象中的山野乡村形象完全一样,如今,经过脱贫攻坚的洗礼,中站村可以说是脱胎换骨,蜕变重生,成为一个美丽的山村。”她感慨而言。  

那么,中站村是如何凤凰涅槃,蜕变重生的呢?

实施“美容手术”让村子靓起来

“谁不说俺家乡好,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电影《红日》中的这首经典插曲经久不衰,唱响大江南北。南雄市珠玑镇中站村的村民也渴盼这样放声歌唱自己的家乡。然而,白云飘飘青山环绕下的中站村,却难掩她美丽面宠下的“瑕疵”: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红色古村落,中站村是脱贫攻坚战打响时的省定贫困村,全村核定贫困户34户110人,村集体年收入才1.2万元。用村民们的话来说是“我的家乡非常美,但我的村子还有点穷”。  

2016年4月,省市场监管局(原省工商局)派出驻村工作队在中站村开展定点帮扶工作。  

当驻村工作队来到中站村,展现的是一个十足的“灰姑娘”形象:村道狭窄、房屋陈旧,垃圾乱扔、杂草丛生……  

“三分人才,七分打扮”,要让“灰姑娘”变成美丽的白雪公主,就必须对其进行精致的梳妆打扮。一番“望、闻、问、切”之后,帮扶单位果断对其实施大整容手术。  

“我们来时定下的目标就是:改造一个旧的村子,建设宜居宜游美丽中站。”省市场监管局驻中站村第一书记齐卫民对记者言。  

这可不是吹牛皮说大话,且看他们的“美容手术”操作流程:  

大刀阔斧推进中站村精品街建设、河坑自然村整村改造、村委会水塘整治、旧村委会民宿改造、村文化站建设等新农村建设项目。  

全面完善民生项目建设。筹措资金轰轰烈烈开展中站村综合大楼、榕树广场、后龙山公园、后龙山公园至323国道的村另一条主干道建设、村委会至新修缮徐氏祖屋间水塘环境提升、精品街三线下地整治、全村三面光浇灌水渠完善和入户村道机耕道建设、加装太阳能路灯、修建篱笆墙等民生项目建设。  

这一系列“美容手术”,使得中站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样,颜值大增:  

原来杂草丛生的水塘摇身一变成“风吹荷塘,碧叶连天”之新景象。  

原本闲置的旧村委大楼改造成特色民宿,坐山望水,优越的山居和深厚的红色底蕴让它成为全村一大亮点,不仅可带动周边农业经济发展,还为村集体、村民增收奠定了良好基础。  

精品街项目打造出了一个全新的村庄,爽心悦目,美不胜收,让人心生愉悦。  

新鲜出炉的榕树广场为街坊邻居提供了聚会休闲的场所,成为村民的乐园。

村综合大楼拔地而起,党群服务、卫生站、电子商务站、党员活动中心、图书馆等一应俱全,改善了公共服务条件。  

“现在中站村与之前相比,天壤之别,村居环境由表及里得到全面提升,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珠玑镇年轻的女副镇长陈树梅由衷赞叹。  

赵燮莹说:“今日中站村之村民,完全可以放声高唱‘谁不说俺家乡好’了!”

大兴产业,让村强,让民富

让中站村美起来,这只是帮扶单位的一个目标,他们的目标还在于让村集体强起来,让村民富起来。  

如何强?如何富?  

“产业来帮助!”齐卫民言简意赅说道。  

如何发展产业?  

“因户施策,因地制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齐卫民坚决果断。  

在他的介绍下,中站村产业发展“攻略图”清晰呈现在记者眼前:  

大力发展村级规模化农业产业。投入215万余元为中站村兴建225KW光伏发电站,每年为村集体带来约20万元的经济收入;

投入100万元与南雄市富财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展合作经营,开展200亩板栗种植产业,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0-12万元的经济收入;  

投资入股南雄市、珠玑镇主导的浈江电业技改、浈江光伏、阳光玫瑰葡萄种植产业扩园等项目,每年为帮扶对象带来分红收入7.5万余元。  

扶持帮扶对象大规模流转耕地进行油菜花、花生、水稻轮种,并建立贯穿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的帮扶体系。经统计,帮扶对象种养年收入可达到42万元以上。  

“产业搞起来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强大了,全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6年的1.2万元提高到2020年的30.8万元,实现相对贫困村出列退出。”村支书眉开眼笑对记者道。  

那么,村民呢?  

“也富起来了。”原贫困户徐井石笑哈哈回答道。  

今年40多岁的徐井石之前因老母多病,妻子眼残,加之两个小孩上学读书,全家就靠他一人在外打工养家糊口,家庭经济捉襟见肘,日子过得愁眉苦脸。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他一家终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工作队的帮助下,他进行规模种养,种了30多亩水稻,并养了一些鸡鸭,收入可观。“前年全家纯收入4万多元,去年5万多元,钱越来越多,日子当然越来越好了。”徐井石笑着说。  

一人富不算富,其它村民呢?  

“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6870元提高到去年的17352元;贫困人口34户111人全部实现脱贫。”赵燮莹介绍说。

防范返贫风险保驾护航脱贫成果

常言道:打江山易,守江山难。脱贫致富亦如此。  

脱贫去得快,村民开心,但又担心今后会返贫。  

如何防范返贫风险,巩固脱贫致富成果,给村民一颗“定心丸”?  

中站村帮扶单位进行了很好探索,给出了满意答案。  

去年6月,省市场监管局自筹资金,在中站村率先建立并启动南雄首个村级“扶贫济困基金”和“产业发展基金”,按照“可操作、能实施、管长远、保安全、惠民生”的原则,用于救助村内的相对困难群众,对扶持对象予以减息、免息等补贴,同时助力村里产业发展,持续发力乡村振兴。为了确保资金全链条安全,该村还制定了《珠玑镇中站村扶贫济困基金管理办法(试行)》,并成立了基金监督小组,对资金筹集、使用、返捐和结余情况进行监管,为管好用好资金提供了保障,也给了村民一颗“定心丸”。  

“我们率先在中站村设立扶贫济困基金,目的就是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防范返贫风险。我们走了,不能留下返贫隐患。”齐卫民感慨地说。  

赵燮莹对此更是深有感触。虽然驻村开展帮扶工作不足一年,然而弯腰俯身接地气,放下身架与村民打交道,抛掉骄气与攻坚战零距离接触,让她对脱贫攻坚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乡村有了全新的审视。  

“以前以为帮扶不就是平时送点东西,逢年过节上门慰问之类的。自己亲身参与了脱贫攻坚后,才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脱贫攻坚是一场深入、系统、全面的向贫困宣战的革命,其意义深远,其过程艰辛,其成果巨大,我为祖国而自豪,为做中国人而骄傲……”她情真意切地说。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魏生革 刘楚瑶

编辑:刘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