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 打造粤北红色三部曲

近日,读了我市作家王心钢、梁观福著的《赤焰》,这部作品和以前读的《潜流》《锋面雨》一起,合称为粤北红色三部曲,这是韶关红色文化创作的一件大事。  

早在2011年,在建党90周年之际,韶关市文联、市作协便开始策划“粤北红色三部曲”的写作,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先后出版了反映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东省委和南方工委在粤北的长篇纪实《潜流》(王心钢、荣笑雨、李迅著,花城出版社,2011年6月),反映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锋面雨》(王心钢、廖春艳著,花城出版社,2017年8月)和反映大革命时期北江农民运动的《赤焰》(王心钢、梁观福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20年4月)。其中,《潜流》于2013年5月获广东省第九届鲁迅文学艺术奖(文学类)。《锋面雨》涉及重大题材,经中央军委政治部委托军事科学院审定,成为当年建军90周年献礼之作。

《赤焰》描写的是大革命时期,《锋面雨》描写的是红军长征时期,《潜流》描写的是抗战时期,恰好反映粤北革命运动重大时期重要人物和事件,从而构成“粤北红色三部曲”,这是粤北红色题材和爱国主义红色文化的良好读本。

长篇纪实《赤焰》  献礼建党100周年

从2016年开始,我市党史专家梁观福和作协副主席王心钢开始进入创作状态。王心钢说,当时梁观福带来了自己和作家周嵘合作的书稿,说是他们写了有关北江工农军北上参加南昌起义的一段往事。梁观福是本地党史专家,收集整理了韶关大量党史资料,并颇有研究成果。经过认真思考,王心钢决定与梁观福合作,重新创作此书。

王心钢、梁观福著《赤焰》。

从2017年1月1日起,王心钢放下手头书稿,开始对北江工农军的历史进行集中学习与研究,把重点放在1927年4月上海“四一二”反革命事件前后,到1928年4月“朱毛红军”会师,主要人物放在周其鉴等革命烈士身上。故事分为三大块:一是北江工农军是如何建立的,为什么要北上武汉,其中发生了什么;二是北江工农军是如何参加南昌起义的,又是如何随军南下的,经历了哪些战斗;三是南昌起义失败后,这些农军战士如何回乡重树义旗,组织暴动,最后随朱德部队参加湘南暴动,会师井冈山。脉络清楚了,接下来需要大量细节,好在梁观福前期做了许多准备,王心钢在其基础上补充、完善。为赶在当年“八一”前出书,王心钢利用所有节假日赶稿,连春节也没好好休息,终于在2017年6月1日完成定稿。创作中,梁观福负责资料提供、大事记和人物传的编写及历史照片的收集整理和编排,并对书稿进行审核把关。  

然而,该书稿交出版社后,由于涉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须经上级有关部门审稿,因此一再延迟。如今好事多磨,终于得以出版,也算是幸事。王心钢说:“感谢周嵘先生的前期努力,感谢当事人提供了不少宝贵资料。”  

作为一支地方武装的北江工农军,在中国革命危急关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湘南起义这三大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是罕见的,其征战史是可歌可泣的;许多工农军英雄抛头颅、洒热血,将火热的青春献给了革命和人民,是值得敬仰和书写的。  

北江工农军参加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和湘南起义,是北江革命历史的重点和亮点。

红色纪实长篇《锋面雨》  三年南方游击战的真实记录

在粤赣交界连绵起伏的大庾岭山脉上,由东到西分布着油山、梅岭、帽子峰三座著名的山。这些大山,在革命战争年代里,曾是红军游击队、粤赣湘边纵队游击队的主要活动区域,他们依托这些莽莽群山,在党的领导和南雄人民的支持掩护下,坚持不懈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

王心钢、廖春艳著《锋面雨》。

《锋面雨》讲的是关于长征后南方的革命故事。有关红军长征的书很多,但多是记录二万五千里长征过程的,对于长征中留下的人却比较少关注。在强大的“清剿”力量面前,这些长征留下来的人是那样的不易。他们不仅要艰难地活下去,还要找到活下去的理由。他们是孤独无助的,只能在坚守中生存,在生存中等待,在等待中发展,在这漫长冬季中,大多数人牺牲了,少数人动摇叛逃了,最后留下来的人成了革命的火种。一旦春光来临,他们又像野草般绿遍大地,激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是王心钢、廖春艳创作的《锋面雨》带给我们的震撼。  

评论家温阜敏评价说,读完《锋面雨》,他看到这部作品在写作策略与实施上出现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交融而成的文学“锋面雨”。一是精准写作的着力点。着力在本土与题材特色。作者善于把握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在建军90周年前夕,乘时代呼唤红色文学的东风,善于发挥自身优势,选择以本土为主的红色题材填补空白,写在粤赣边发生过的三年南方游击战争,让读者了解革命的初心与践行。二是纪实写作的突破点。它整合了一系列的历史文献、回忆录、传记等,讲好本土红色故事,梳理了三年南方游击战争的历史脉络,力图绘出完整的南方革命的基因图。这也成了故事化的本土革命史教材;当代新视角的叙事,具有一定高度的时代性,体现了作者的史识、史见、史胆。它采纳了现代革命史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了自己的认识思考,站在时代的高度,清醒而又理性地回溯70年前的烽火岁月。

长篇纪实《潜流》  “战时省委”的红色记忆

《潜流》是第一部全面反映华南抗日战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史诗性作品,涉及的历史事件主要有广州沦陷、韶关成为战时省会,两次粤北会战,香港营救文化人、东纵建立和中共南委事件等。以往的作品反映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内容多集中在延安、重庆和武汉等地,而对广东少有提及,《潜流》填补了这一空白。

王心钢、荣笑雨、李迅著《潜流》。

《潜流》首次记述了南方地下党重点是战时中共广东省委波澜壮阔的战斗历程,是“战时省委”的红色记忆,重点塑造了红色省委书记张文彬烈士的光辉形象,人物有血有肉,丰满可信。作品基于革命现实主义之上的传奇想象,富有情节性、故事性、传奇性、可读性。《潜流》描写历史大事件,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情节线索交织,叙事清晰,传奇引人。作者不囿于历史的真人真事所限,坚持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结合,所谓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潜流》不但体现了韶关当代红色文学的创作特色,还是独具艺术风格的标识性作品。  

在谈到《潜流》的创作时,王心钢说:“写作此类作品,首先确保史实的真实性,还历史以真实;应该说,现成的史料显然是不够的,我千方百计搜集资料,到各地图书馆、档案馆、党史办、出版社,最后通过网络,尽可能多的收集相关记载。由于这方面的记载实在太少,一些记述只是一笔带过,因此,我常常为寻找到一篇,有时往往只是点滴涉及这方面的资料而欣喜若狂。随着所收集到的资料不断增多,书稿也不断得到充实,并且四易其稿。这一年多来,我是在1941年和2011年的时空里穿行、探索的。所收集的资料经历了长达十余年的过程,收集了近千万字材料。”  

《潜流》的题材史料是很丰富的,但非常分散、不系统,纪实作品《潜流》就是试图从真实地再现历史、文学地塑造人物的角度,系统地反映这段曲折的经历。作品中所有广东省委有关事件经过、人物经历都是真实的。作品让读者感受真实的斗争史,又是不一样的斗争史。它是中共战胜艰难险阻赢得最后胜利的一部分。通过此书,让读者真实了解抗战时广东省委的烽火历程,知道一代共产党人为了民族解放的献身精神,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和研究这一段红色历史,让一些被忽略的人物重回历史舞台。

以上三部作品,是韶关红色文化的代表作。翻开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革命之路上,每个不同的时期,都可以看到革命在韶关留下的足迹:  

高耸的北伐纪念馆,留下了孙中山先生两次从这里开始北伐的脚印;  

北江工农革命,点燃起大革命的浪潮;  

1928年,双峰寨保卫战坚守了七个月;  

硝烟弥漫的水口战役,铭刻了毛泽东4次亲临南雄苏区县,开展武装斗争的革命史记;  

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在韶关境内就走了近千里。  

1928年,祖籍韶关的朱德总司令率南昌起义军,从仁化县出发,取得“坪石大捷”之后,成功会师井冈山的革命佳话;  

1931年,邓小平率红七军、红八军,强渡九泷十八滩,前往江西中央苏区;  

陈毅领导的三年游击战争,化作了《梅岭三章》中脍炙人口的永恒篇章;  

抗战时期的广东省委曾一度迁至韶关,战时省委永远记载在中国革命史上;  

1949年9月,东江纵队在梅关与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会师。开创了解放粤北,解放广州的新局面。  

韶关,以血与火的交织,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我们期待,有更多、更优秀的红色作品问世。

文/图: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冯春华

编辑:刘青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