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好绿水青山 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我市近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综述

近年来,我市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成绩斐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韶关2019年9月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城市、区),2020年5月被国务院通报表彰为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快,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地方。

经过修复,凡口矿环境持续改善,原旧矿坑跃身变成美丽的国家矿山公园。 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纯 摄

试点工程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在试点工作中,我市全面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积极开展土地整治与土壤修复利用,切实加强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系统推进湖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试点工程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市试点工程已完成实际投资约71亿元,其中地方统筹项目已完成实际投资64.05亿元。目前,部委明确广东粤北南岭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总体绩效目标共19项,已有12项试点绩效目标提前达成,按现在试点工程子项目进度,预计其余7项在2021年底前也可全部达成。  

我市坚持“山上、山下”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技术模式,系统推进大宝山矿区及其周边区域、凡口铅锌矿区及其周边区域以及乐昌铅锌矿区及其周边区域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韶关市凡口铅锌矿矿山综合生态修复和韶关市大宝山新山片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2个项目于2019年获评“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2020年,“韶关市大宝山新山片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再被广东省林业局列为“生态修复十大样板工程”。同时,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凡口铅锌矿、大宝山多金属矿、瑶岭钨矿等9家矿山被录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28家矿山被省自然资源厅评为省级绿色矿山,历年累计获得奖励资金1026万元。  我市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开展水田垦造和折旧复垦工作,进一步完善农田生态系统。乳源桂头镇、仁化县董塘镇、浈江区犁市镇、南雄市古市镇4个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已由省自然资源厅推荐上报自然资源部。针对南雄市、始兴县红砂岭地区沙化和水土流失的问题,开展综合生态治理,建设一个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体系统。  

高度重视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目前,已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评估调整成果,并上报省自然资源厅,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面积占我市国土面积比例35.5%。2018年至今,全市共完成造林与生态修复93万亩。开展森林抚育207.1万亩,完成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14.07万亩,实现了“石漠化面积缩减、石漠化程度减轻、植被盖度提高”等三大变化,石漠化治理取得重大突破。  

此外,我市按照“截污水、治猪场、打偷排、保好水”的治水思路,系统推进流域水环境治理。2019年水质改善明显,水环境质量全省排名第3名,全国排名第29名,被评为全国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明显的城市之一。2020年1至11月,全市水环境水质综合指数为3.2667,与2018年同期相比,污染指数下降了16.90个百分点,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高位推进高效管理形成“一体修合力”

我市高位推进试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修合力”。成立了韶关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建立试点工程议事协调机制,及时分析、研判和解决试点工程推进存在的问题。打破部门界限,统筹治山、治水、治土、治气合力,形成了“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良好工作局面。  

加强专家技术队伍力量,实现试点工程项目综合成效。为弥补政府职能部门专业技术短板,我市聘请了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为试点工程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聘请中科院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为试点工程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同时从省市矿山环境治理、地灾防治、土地整治、耕地安全利用和土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治理、水环境保护与治理、财务与预算8个行业领域,选定156名专家,组建了韶关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专家库。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我市充分考虑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辩证关系,较好地贯彻了“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低成本修复、低成本维护”的生态修复理念,压减了大量的种植名贵树木、硬质护坡、水泥堤岸和人工景观等不必要的人工干预工程措施,较好地实现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  

加强工程制度建设,规范化制度化试点工程项目管理。为加强试点工程项目的规划化、制度化管理,市修复办按照项目谋划与初筛、项目申报和遴选、项目库建立与更新、项目专家论证、项目过会公布、项目开工建设、项目监督考核、项目竣工验收和项目后期管护等方面的要求,加紧起草试点工程相关管理制度。目前,系列管理办法已印发施行。  

同时,我市抓好工作结合,形成生态保护修复“同频共振”效应。将推进试点工程与正在开展的“国家土壤污染治理先行示范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创建国家公园”“中小河流治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等工作相结合,做到同谋划,共部署,有力地实现了资金整合、项目互补、共同推进。

文字: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河 通讯员 汪光

编辑:刘青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