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质量绿色发展注入源源不断活力——“十三五”我市林业发展工作回眸

“十三五”以来,我市林业部门不断深化“绿色”改革,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体系、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以上率下,主动作为,以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统筹绿美南粤三年行动计划、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和市县镇城区品质提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为韶关高质量绿色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造林绿化成效显著 森林资源持续增长

“十三五”期间,我市扎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的决策部署,着力打造“广东绿色生态第一市”,各项工程建设扎实有序推进,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荣誉称号,填补粤东西北城市在绿化成就最高奖项上的空白。  

记者了解到,2016年以来,全市完成造林更新面积150.38万亩,占四年省厅下达造林总任务145.4万亩的103.4%;完成碳汇工程造林24.47万亩;新建、完善提升生态景观林带324.93公里、1.97万亩;各县(市、区)组织642.39万人次,折算完成义务植树2385.53万株。同时,强化封山育林措施,全市新增完成封山育林面积46.24万亩,森林资源得到强化保护。  

全市按照“一核七星、三屏六廊、多节点”的总体布局,统筹推进5大体系建设,实施24项生态工程,开展345个创森项目,展现“山水岭南名城、宜居活力韶关”的城市特色风貌,并同步在全市7个县(市)开展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目前,全市7个县(市)均已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县级)备案,我市成为全省首个完成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备案的地级市,力争2021年市级创森成功。  

我市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是全省唯一一个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的国家综合试点项目,该项目预计投资98亿元,其中中央奖补资金20亿元。全市加强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强化重点水库和流域生态保护,目前已安排矿山及周边区域生态修复、石漠化综合治理、红砂岭综合治理、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及周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等30个工程,计划投资5.14亿元。  

截至2019年底,我市有林地面积1902.7万亩,森林覆盖率73.84%,森林蓄积量8917万立方米,全市现有自然保护地167个,总面积4514平方公里,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面积968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45.58%。通过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和强化封山育林措施,我市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林业主要指标均居全省前列。  

林业生态保护不断加强 管理手段日益提升

“十三五”以来,我市在自然保护地建设、湿地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韶关国家森林公园针阔混交原始次生林入选第三届“中国最美森林”,成为广东唯一入选森林。  

据统计,我市现有自然保护地共计167个,包括自然保护区37个、森林公园111个、湿地公园11个、风景名胜区3个、地质公园3个、自然遗产地1个、矿山公园1个,总面积约4514平方公里,约占韶关国土面积的24.53%;湿地公园共11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4个(含试点),省级、市级各1个,县级5个。“十三五”期间建立的湿地公园共7个。每年我市积极申报国家及地方湿地生态修复资金,对湿地公园水域及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与修复,效果明显,我市湿地保护率由2014年的37%上升到目前的47.87%;  

韶关率先在翁源开展林长制省级试点,建立县、镇、村三级林长制体系和林长制考核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拟在全市推开林长制改革,分级设立林长,分级建立林长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韶关市森林资源手机化管理系统,真正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此外,我市通过完善森林防火管理制度,在全省率先建立森林防火远程监控系统和护林员管理系统,健全森林防火“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建立森林航空消防基地,初步实现森林防火监控数字化、网络化管理。2019年,全市违规野外用火案件数同比下降69.7%,露天焚烧现象减少90%以上。

林业经济发展加快 绿色产业惠民致富

我市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创新“两山”转化的制度和行动全面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国家得绿、社会得益、林农得利”。

记者了解到,我市大力推进以松杉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和油茶茶叶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发展松杉速生丰产林基地350万亩,乡土珍贵阔叶树100万亩,大力发展竹子基地241万亩,建设油茶基地24万亩,打造中草药基地4.6万亩。目前,全市建有省级特色经济林示范基地13个;采取政府引导,产业指引的方式,逐步淘汰加工能力小、耗材大、效益低、经济贡献小的界板、锯材等粗加工业,鼓励发展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辐射能力强的竹木精深加工企业。目前,我市有木材加工企业350家,有省级林业龙头企业4家。  

近年来,我市全面拓展绿色惠民产业功能,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目前,我市林下经济面积416.5万亩,直接产值58.8亿元,直接参与经营农户超过13.5万人。全市建立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2个、林下经济示范县5个。初步形成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加工、森林旅游四大类型齐全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和林药、林菌等十大林下经营种类。

我市以丰富的森林景观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为依托,采取多类型、多元化并存的发展模式,积极推进森林公园建设,初步建立起以国家级森林公园为核心,布局合理、类型齐全的森林旅游网络体系。以此依托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2019年全市年接待森林旅游2072多万人次,森林旅游及休闲产业收入为120多亿元,其中森林旅游69.6亿元,森林疗养与休闲51.2亿元。  

据统计,2019年我市有省级林业龙头企业39家,林业产业实现总产值239.5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76.69亿元、第二产业产值39.56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23.31亿元。绿色惠民产业日益成为农民奔康致富的有效途径,基本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改善、林区和谐”的目标。  

展望“十四五”,我市将立足自身实际,把实现森林生态系统高水平保护中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韶关林业发展的显著特征,突出生态建设主业,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推动国土绿化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进一步扩大和优化生态空间。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河

编辑:李建群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