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公共卫生服务持续完善、健康扶贫工作稳步推进、疫情防控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我市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夯实医疗卫生基础,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卫生健康事业取得高质量发展。一切为了人民健康。如今,广大人民群众看病少排队、付费更便捷、住院更省心,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医疗网络遍布城乡大地,全民健康步伐坚定向前。
深化医药改革 增进民生福祉
立足现有医疗资源,我市通过异地新建、就地扩建、整合资源等方式,优化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推进“1331”医院集群发展战略。全力推进粤北人民医院高水平医院建设,推进韶州人民医院项目建设,推进市一医迁建项目建设和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启用,推进粤北二院传染病大楼建设等,配合前海人寿韶关医院建设,提升市级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提升重点疾病诊治能力。
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市卫生健康局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实行党委(院级党组织)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积极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引进计划和“丹霞英才”计划,有计划地引进高层次和实用型卫生健康人才。通过2018-2020年的努力,全市共引进基层实用型人才1141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使用率从58%提升到73.6%,进一步夯实了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全市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池”,推动基层医务人员实行县招县管镇用,编制与岗位统筹管理。通过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级职称岗位从2018年初的374个增加到目前的777个,共增加了403个,增幅为107.75%;中级职称岗位从1517个增加到1795个,增加了278个,增幅为18.32%。 同时,全市以加快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为载体,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切入点,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积极推动市级公立医院与县级公立医院组建医疗联合体,在县域组建覆盖基层医疗机构的县域紧密型医共体。截至目前,全市共组建各类医联体19个,6家三级医院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与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组建医联体或专科联盟,建立分工协作新机制,促进上下联动、双向转诊。
为加强药政管理工作,我市在“十三五”期间积极探索促进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推动上下用药衔接、加强短缺药品预警应对和降低慢性病用药负担的有效做法。截至2020年6月,我市县级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全部使用基本药物。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基本要求使用比例超过50%。积极推进药品采购“两票制”,降低虚高价格,规范药品流通秩序,保障药品供应,切实保证了全市群众的用药安全。
同为扎实提升全市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能力,我市积极推进市、县、镇、村四级中医医疗服务,全市现已完成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109间,实现中医馆全覆盖。积极开展5家县级中医院(南雄、始兴、翁源、新丰、乳源)新建和改造升级项目建设,2020年底将完成目标任务并投入使用,将大幅度提升县级中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完成六间全国、全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培养高层次中医临床技术骨干数十人,并完成全国研修人才、名中医、“西学中”和进修培训任务。韶关市中医医院联合各县级医疗机构成立粤北“治未病”联盟,探索建立以“治未病”为主的医养融合新模式,构建一体化的“治未病”网络,推动中医药健康大数据共享,保障了人民群众的中医药健康需求。
“太贴心了,坐在家里就可以拿到药,还有医生上门免费检查身体,真是太感谢了!”疫情期间,医疗志愿者们为患有高血压的80岁老人蒲伟送药上门,老人感激不已。据了解,为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我市制定了《韶关市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9-2020年)》,固化预约诊疗等5项制度,创新发展10种服务模式,进一步促进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我市二级以上医院均开展预约诊疗服务,所有三级医院均实现分时预约,分时预约就诊率为100%。多家医疗机构设立统一24小时投诉电话,投诉电话答复处理率达到100%,投诉处理满意度均达到95%以上。
公共卫生服务 筑牢健康屏障
“医疗队工作人员不仅为我们义诊看病、现场发放药品,还指导我们如何开展消杀,宣传防疫知识,对我们帮助很大。”今年6月初,我市突遭强降雨侵袭,多个县(市、区)遭受洪涝灾害,市卫生健康局及时组建医疗队、卫生防疫队、卫生监督队,开展巡回医疗、巡回防疫以及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做到“哪里有洪水、有受灾群众,哪里就有医疗卫生保障”,得到了受灾群众的一致点赞。这也是我市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我市组织相关部门开展韶关市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应急处置演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桌面推演等形式演练,并加强部署了登革热等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和防灾减灾工作。
“十三五”期间,为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我市强化疫情监测,加强流感等冬春季传染病防治,认真做好各种传染病防治工作;做好免疫规划常规工作,督促指导各县(市、区)做好辖区内接种单位疫苗查漏补种及催种工作;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指导南雄市成功创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曲江区、翁源县成功创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加强新冠肺炎、人感染H7N9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等重点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急性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和处置工作,始终坚持“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总体要求。同时,定期开展地方病健康教育及宣传工作,通过开展健康促进场所建设,普及地方病防治知识,提高群众防病意识。
我市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2017年起,全市有20家县级公立医院升级建设,目前已提前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的有6家。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建设。22间乡镇卫生院完成了标准化建设、新建3家空白镇卫生院、增设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4间卫生院在基础设施、学科建设、设备配备、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能力建设,提升为中心卫生院。2017至2019年,省下达我市建设902间村卫生的任务,我市共完成1035间村卫生站建设。扎实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2020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至74元,截至今年10月底,我市共下拨各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2.15亿元,到位人均补助经费达到71.83元。
为加强卫生监督执法,我市做好“放管服”改革,实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启用网上审批新平台,不断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工作,落实卫生健康系统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加强医疗卫生监督,对美容医疗机构进行专项整治,深入开展打击“两非”活动。不断强化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学校、职业及放射、餐饮具消毒等卫生的监督,落实全面两孩相关政策配套措施,完善生育服务管理。
为推进爱国卫生工作,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健全和完善了各级爱国卫生组织机构。2019年,我市在迎检全国爱卫会三年一次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获得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在全省四个复审城市之中名列第一,得到省爱卫会的充分肯定。截至2020年底,我市已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1个,国家卫生县城2个,省卫生城市2个,省卫生县城3个,省卫生镇45个,市卫生镇42个,省卫生村298个,市卫生村816个。
“十三五”期间,我市不断打出健康扶贫“组合拳”,让更多贫困群众享受到了健康扶贫的利好政策。稳步推进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进一步落实“一站式”结算及医疗救助政策。推进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积极引导医疗技术人才参与扶贫工作。促进贫困地区公共卫生相关项目开展,加强疾病防控、爱国卫生、健康促进和妇幼健康服务工作,贯彻“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努力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琳珍
编辑:李建群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