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做好就业扶贫 确保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扶贫之要。稳定的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对农村贫困群众来说,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举措。如今,韶关正以冲锋的姿态,进一步激发“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的蓬勃干劲,砥砺“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定决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的大决战。  

韶关市将就业扶贫作为巩固脱贫成效的直接抓手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有效载体,大力打造扶贫产业基地、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开发扶贫公益岗位,进行“造血”式扶贫,畅通贫困群众的就业增收之路。2019年底,全市所有贫困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311.4元,比2018年增长9.01%;全市有劳力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846.6元,比2018年增长16.29%。

依托扶贫产业基地家门口当上“产业工人”

就业扶贫要立足产业实际,一个好的产业不仅能够带来众多的就业岗位,还可以让更多贫困户搭上“增收快车”。通过创业兴业来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就业,韶关在统筹谋划、稳定脱贫上下足“绣花”功夫,发展符合地域特色和产业结构的产业,让贫困户真正地融入产业发展中来,无疑有助于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南雄阳光玫瑰葡萄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南雄市重点扶贫产业项目,工人们正趁着晴好天气抓紧除草、打理葡萄枝,为新一年的收成打下基础。南雄阳光玫瑰葡萄现代农业产业园厂长曾广文告诉记者,产业园从2018年建设以来,通过优先使用当地劳动力,已经吸纳了100多个村民在这里务工,20多个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接下来,产业园将继续发挥扶贫产业的优势,扩大种植规模,辐射带动更多周边的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我市,不少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基地在努力克服疫情带来影响的同时,想方设法增加贫困户的就业和收入,他们将计划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和生态农业,辐射带动周边村镇发展一村一品,让更多贫困户实现就近就地就业,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仁化县江头村果蔬种植项目是该村“一村一品”主导产业,主要种植包菜、茄子等蔬菜,是与珠三角、香港等地客户签订的订单农业,蔬菜不愁销路。近期,正值种植生产用工高峰期,江头村驻村第一书记邓助严和村干部带着就业务工意向表,全村摸排登记就业意向信息,并转交给基地让其优先安排贫困户务工。江头村是仁化县“一村一品”产业带动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的一个缩影。该县出台了支农生产若干政策、奖补办法等,积极支持以董塘镇为核心的千亩蔬菜、以丹霞街道为核心的千亩花生等8个千亩示范基地以及黄坑镇下营村贡柑等6个省级“一村一品”项目,引导优先吸纳了500多名贫困户,参与产业基地整地、种植、施肥、剪枝等工作。  

近年来,我市全力做好对接工作,加强与各类企业用工需求对接,协调企业放宽招工条件,收集企业用工岗位信息,为贫困劳动力提供“点对点”服务,强化贫困对象就地就业与产业发展对接,以农业示范园区、旅游景区为吸纳主体,大力发展种植养殖、观光农业和旅游服务业等产业吸纳贫困人员就业;强化有意愿外出务工的贫困对象与转移就业对接,通过职介补贴政策资金激励,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和职介服务机构作用,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人社、扶贫部门牵线搭桥有效打通贫困户求职就业路

我市全面巩固脱贫成果,坚持兑现“三保障”政策,强化产业扶贫,加大就业培训力度,促进转移就业,做好扶贫扶志扶智,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确保贫困村贫困户在脱贫攻坚期内脱贫不脱政策、不脱责任、不脱帮扶、不脱监管,巩固提升32585户83354人和278个贫困村的脱贫出列质量,对未脱贫的423户1100人,如期完成剩余贫困人口扫尾任务。  

全市各地人社部门以“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为目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开展就业扶贫工作,通过精准摸排、精准施策、精准落实“三个精准”,让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100%享受到“一对一”就业帮扶,确保贫困劳动力务工有去处、增收有保障,实现就业促脱贫的目标。记者从市人社局获悉,我市各级人社部门发挥优势积极牵线搭桥,我市制定出台了“促进就业十条”,借助“丹霞杯”等平台直接或间接带动贫困人员就近就地就业,为全市7850名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帮扶。2016年至2019年,累计为33165人次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帮扶。  

市就业服务管理局负责人介绍,为让贫困劳动力能掌握第一手岗位信息,全面强化就业公共服务保障,让更多人实现“掌上求职”“线上求职”,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举办网络专场招聘活动60场,发布岗位信息6.95万个次,在线求职4.72万人次。今年春季,我市采取了形式灵活多样的公共就业服务帮助贫困户就近务工,例如武江区制作开发“韶关市武江区人才就业意向调查表”微信小程序,摸排贫困劳动力务工状况和就业需求,加快贫困劳动力返岗步伐,充分利用镇(街)、村居防疫“敲门行动”契机,组织区内适龄劳动力在线填写就业意向调查表,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帮扶服务。  

“吴书记,我用你给我的二维码,联系到化工厂上班啦!”3月29日一大早,一条微信让翁源县官渡镇官渡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吴志明喜出望外。原来,这条微信来自翁源县官渡镇官渡村贫困户蔡志根,年前他因工厂倒闭失去了在翁源某化工厂的工作,原本打算年后找新工作却又意外遇到了新冠肺炎疫情,迟迟无法复工。幸好,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给力帮助下,蔡志根通过线上招聘终于找到了一份新工作。截至目前,官渡村贫困户中71名有劳动能力者已全部复工上岗。“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一人务工,每年少说也有两三万元的收入,再加上家中其他的种养帮扶,全家人脱贫就很容易了。”吴志明说。  

“听说村委会可以报名找工作,我立刻拉着我老公一起报了名,很快就接到了南雄市人社局介绍工作的电话。”家住南雄市邓坊镇里源村的罗秀英,年前家庭用度仅靠在外务工的丈夫一人承担,后因丈夫身体不适,今年春节以后就没有到珠三角务工。2020年3月2日,在南雄市人社部门和扶贫部门的推荐下,罗秀英和丈夫都进入广东自由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在家门口务工,我们两口子还能照顾到在南雄读书的女儿,一家人在一起生活更加幸福了。”此外,广东自由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张晋玲还告诉记者,在同等条件下企业会优先录用贫困劳动力,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改善生活。  

数据显示,2019年我市共有353名贫困劳动力通过公益性岗位渠道实现稳定就业。仁化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的需要,统筹组织各镇(街)、各村(居)提供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这批公益性岗位包含水管员、护林员、巡河员、保洁员、巡防员、宣传员、协管员、护路员“八大员”。  

城口镇恩村贫困户刘少宏、蒙观生就是村里公益性岗位的保洁员,包片清扫村里各组的卫生。“我们村是美丽乡村示范点,从村到组的生活垃圾日产日扫日清,本来就要聘请保洁员的,现在由贫困户来做,既维护了村庄清洁卫生,又增加贫困户收入,真是两全其美。”恩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邓攸发说道。该县各镇(街)也发挥主体作用,在公路建设维修、人居环境整治、生态造林抚育、民生工程等项目中,优先组织本地贫困劳动力参与工程建设。

创办扶贫车间实现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按照现在计时工资计算,干满一个月,我可以拿到手3000元,新冠肺炎疫情对我的收入影响不大。”乐昌市坪石镇仁里村贫困户黄小娣戴着口罩,正在扶贫车间流水线组装电脑电源线,年后复工她已领到了两次工资了。  

离仁里村不远的肖家湾村,扶贫车间内同样是热火朝天。记者了解到,仁里村和肖家湾村都是省定贫困村,东莞市清溪镇是其对口帮扶单位。2019年,清溪镇结合劳动密集型企业产业转移特点和坪石镇人力资源优势,引进爱心企业在两个村投资,让村民、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形成“企业有效益、贫困户有工资、村小组有租金、村委会有分红”的多方共赢局面。  

项目负责人东莞市清溪镇扶贫办主任吴广表示,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贫困户希望能够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完成脱贫任务,所以,各扶贫帮扶队正与当地党员干部一道坚持统筹兼顾,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确保能同时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  

近年来,我市与东莞市帮扶单位深度合作,引进东莞企业在对口帮扶村合作成立企业,开设“扶贫车间”,推动扶贫车间以“公司+车间+村集体+村民(包括贫困户)”的运作模式到镇到村,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据韶关市委副秘书长、东莞驻韶扶贫工作组组长黄力平介绍:“按照‘韶关所需、东莞所能’的原则,我们和韶关共同建设扶贫车间,目的是带动当地的贫困户和农户就地务工就业,目前已在韶关市乐昌、南雄等地共建设扶贫车间4间,如东莞市清溪镇对口帮扶乐昌市坪石镇10个村,先后在仁里、肖家湾、莲塘等3个村引进合作企业,通过投入引导资金建设简易厂房或租赁集体、村民闲置物业,设立扶贫车间,村集体利用引导资金入股扶贫车间,按入股比例获取不低于8%的保底分红,带动村集体、村民增收致富。”  

据统计,2019年,东莞市帮扶带动我市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7487人,就近就业3695人。

扶贫车间内生产如火如荼。图片由市扶贫办提供。

“粤菜师傅”工程造就“一技之长”粤菜烹饪队伍

为推动“粤菜师傅”工程深入实施,韶关人社开展了培育、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三大行动计划,计划到2022年实现培养培训“粤菜师傅”2500人以上,直接带动1.5万人就业创业。  

仁化县丹霞街道办夏富村委会牛鼻村小组被誉为环丹霞景区的锦江画廊,三面环水,景色秀丽,村内保留了较为完整客家风格的古村落。过去,绝大部分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学习厨艺,因环丹霞旅游兴起,激发了牛鼻村的厨师们纷纷返乡创办农家乐,利用村里的自然景观,打造美食农旅观光体。目前,该村拥有10余家餐饮实体和7家农庄民宿,牛鼻村逐渐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厨师村”。“我们将组织村民参与‘粤菜师傅’工程培训,不断提高厨艺技能,将牛鼻村打造成远近闻名的厨师村。”夏富村委会牛鼻村小组小组长朱坚星向记者介绍。  

朱坚星表示,“牛鼻村有人口292人,从事厨师行业的就有36人。”随着阅丹公路的开通,拉近了与韶关城区的距离,该村必将成为假日旅游美食景点。同时,牛鼻村美食也将在“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的指导下,改良和创新八大碗四季不同的制作方法,迎合时尚美食潮流,吸引更多游客踏入牛鼻村。  

为凸显“粤菜师傅”工程促进创业就业效应,我市积极谋划“粤菜师傅”三大行动,推进乡厨工匠培养,向广大农村劳动者传授烹饪技法,为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经济提供技能人才保障。据悉,为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我市早在2018年制发了《韶关市“粤菜师傅”工程实施方案》,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培育、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三大行动”计划。2019年,我市成功建设市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和市技师学院2家省级“粤菜师傅”培训基地、邓祖荣和林少伟2家省级“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完成“韶州客家菜师傅”培训教材和考核标准开发工作,组建师资团队,组织2205人参加“粤菜师傅”培训,全市已累计组织1035名贫困农村劳动力参加“粤菜师傅”专项技能培训,推动韶关粤菜产业规模化发展,助力精准扶贫,助推乡村振兴。  

此外,我市以技能提升、就业创业、品牌创建、权益保障四大行动为主抓手,大力实施“南粤家政”工程。制定出台《韶关市“南粤家政”工程促进就业工作实施方案》,大力实施技能提升、就业创业、品牌创建、权益保障等四个行动计划,积极打造“韶关保姆”“丹霞月嫂”服务品牌,这是我市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新途径,让贫困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是家政扶贫的第一步。2019年底,人社部门登记我市家庭服务企业291家,家庭服务从业人员5804人,持有相关职业技能资格证书3030人。  

2016年至2019年,我市累计组织62404人次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参加各类培训,有效提升了就业技能培训实效,让贫困劳动力以“渔”获“鱼”、长久脱贫。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琳珍 通讯员 叶安鑫 刘佳 黄思敏

编辑:刘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