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葺一新的红砖房、平坦通畅的水泥路、色彩鲜艳的文化墙、几百亩土地正进行平整……这是记者近日在南雄市水口镇下湖村看到的一幕。
仅仅半年光景,下湖村焕发出蓬勃生机,这一切都离不开下湖村有一个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的“第一书记”。下湖村是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省定贫困村,下辖7个自然村,总户数322户,总人口1091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户65人,由市委政法委、市国资委共同帮扶。
今年5月初,第一批驻村扶贫干部期满轮换,下湖村牵头帮扶的“接力棒”由韶关市国资委交到了韶关市委政法委手上。如何在韶关市国资委牵头帮扶的基础上,尽快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使产业更兴旺、村庄更美丽、村民更幸福,是摆在韶关市委政法委领导们面前新的课题。为此,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安平下半年曾三次率队实地调研村里人居环境整治、道路提升、产业发展等扶贫工作情况。同时重新选派了有基层经历、工作能力强、素质过硬的韶关市委政法委宣传和舆情科科长刘晓民任下湖村第一书记。
5月10日到任后,刘晓民一户户走访,一家家聊天,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在韶关市委政法委的牵头推动下,结合村里优势制定了以着力改善村居环境、实施土地流转为抓手,以小龙虾、脐橙、光伏等产业扶贫为支撑的发展规划,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改善环境为产业扶贫铺好路
村民反映,“下湖村的道路是水口镇附近多个村的主要交通要道,因车流人流密集,路面破损较严重,每到节假日,村口的路段都会堵得水泄不通。”刘晓民一到村里,就想着把村前的路重新翻修。
针对道路提升这一迫在眉睫的民生工程,刘晓民与村干部研究后,下定决心重新修路。说干就干,刘晓民积极与南雄市委分管扶贫工作的领导以及南雄市财政局、农业局等部门沟通,跑项目争资金,湖口承平至水口下湖道路提升工程终在9月17日正式开工,春节前可建成通车。
下湖村的另一大民生难题便是河道治理,汛期河道两旁的农田经常被淹。经过与村干部商量,刘晓民将这一问题列入村里的整改清单,积极争取项目资金572万元,于10月中旬动工修筑河堤和建桥,预计年底能完工。
“河堤治理好后,我们还计划建设一条约4公里长的法治长廊,既给群众提供一条休闲绿道,又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法律知识。”刘晓民告诉记者,下一步,古头坑电排站、松树岭至平湖电排渠道、全村1.1公里高标准农田“三面光”维修等民生工程也将陆续进场施工。
土地流转铺就农民致富路
产业扶贫的关键是发展什么产业。刘晓民告诉记者,脱贫只靠嘴皮子解决不了问题,关键还得看实际行动。于是,他沉下心来把村子里跑了个遍,村里的优势是什么、短板在哪里,他都了然于胸。
同时,为了全面落实“三个在先”机制,加强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刘晓民趁着南雄市委组织部重新为下湖村选配了“头雁”——退伍军人何灵的机会,调整了村委班子分工,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建立和健全一系列制度,定期对全村村民进行走访谈心,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在配强“头雁”后,刘晓民与村委一班人立足村情,经过集体研究讨论,选取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扶贫路子:流转全村土地发展特色产业,走可持续“造血式”扶贫之路。为了加快土地流转,刘晓民与村干部走村入户,跟村民讲收益,谈发展,面对面、心贴心解决大家的顾虑。“我们前后召开了27次村民家长会,通过多次沟通,村民们终于解除了心中的疑虑。”刘晓民说。
记者在村民的指引下,来到离村不远的一片齐腰深的土地上,看到大型机械正进行土地平整,这里规划了一片400多亩小龙虾养殖基地。“把这一整片集中的稻田打造成稻虾养殖基地,村集体和村民、投资商一起集中养殖。”“下湖村采取‘租金+薪金+分红’的模式,引进全市首家3A农业公园来发展特色小龙虾产业,通过带动务工、红利分红等形式,变‘输血’为‘造血’。”刘晓民说。
目前,下湖村已完成90%以上的土地流转,是率先完成整村土地流转的行政村。所有贫困户都完成土地流转加入到稻虾养殖队伍中,还发展了脐橙基地、入股了光伏项目和阳光玫瑰葡萄产业园等。“其中光是小龙虾项目就可为村里带来近百万元的收益,为村集体增收16万元,并且可以解决9名有劳动力的贫困户长期就业,30多个村民临时就业。预计明年下湖村集体收入可超过30万元。”刘晓民满怀信心地说,产业的发展还有效地解决村民就业的问题。
眼下,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生动画卷已在下湖村徐徐展开。
韶关日报记者 李赟 钟政宽 特约记者 董子龙 赖信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