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南雄市灵潭村垃圾遍地、河道污水横流。如今,走进灵潭村,小楼错落,曲巷明净,碧泉环绕,宛若置身于一幅明净的山水画中。这是我市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多措并举推进河长制工作取得的成果。
图为整治后的灵潭河道。 吴嘉宁 摄
治理生活污水 改善村容村貌
“以前生活污水没有处理的时候,河道污染严重,我们都不敢在河里洗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后,河道干净了,村民都可以在这条河里洗菜了。”在灵潭河边邓大姐一边洗菜,一边告诉记者。
2016年,在被列入省定贫困村前,灵潭村还有个让村民难以启齿的名字——“泥潭村”,这里房屋破旧、道路泥泞、经济落后。如今,3年过去了,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该村还被评为“广东十大美丽乡村”。作为省定重点贫困村和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主体村,灵潭村紧抓新农村建设机遇,不断推进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村民主体作用,形成了党员包干联户、村民自觉定点投放垃圾、保洁队伍常态维护的生动格局,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
灵潭村党总支副书记黄建忠向记者介绍:“我们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污水治理项目,村里面共建设7个污水处理点,解决了村里生活污水直排对河道污染的问题,净化后的污水达到A级排放标准,使灵潭河道更靓,水更清,村子更加整洁了。” 据统计,灵潭村自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以来,已新修农田水利设施约10公里,改造道路7.8公里,修建桥梁4座,新建污水处理生态湿地360平方米,休闲广场5个,公共厕所4间,改造房屋外立面8.48万平方米,绿化美化面积约2.5万平方米,全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明显增强。一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乡土画卷正在灵潭村徐徐展开。
多措并举 促进河长制工作深度落实
南雄市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促进股股长吴琼告诉记者,为坚决贯彻落实河长制,该市将河长制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中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垃圾保洁、集中圈养人畜分离和水污染防治和重要水源地保护等工作相结合,并聘请了第三方评估对各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暗访和评估,多措并举促进河长制工作深度落实。
南雄市灵潭河道的变化是我市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一个缩影。“自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来,我们把村庄清洁行动、农村‘厕所革命’与我市‘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和省定贫困村示范村创建等工作与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研究,一体推进,切实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市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促进科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我市通过加强生活污水治理,分类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排放标准,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方式和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优先治理主要河流干流沿线村庄污水和房前屋后河塘沟渠。同时,以村庄清洁行动为抓手,结合河长制、河流治理工作,以村庄沟渠拐岔、桥涵洞底为重点,开展河道疏浚,池塘清淤,清理污水沟、臭水坑,全面开展河道漂浮物和障碍物的清理,并引导村民对生活污水规范排放,尤其是对河流流经的村庄,进行重点督促检查。经过整治,各镇各村排水和排污管道正常运作,村内下水道卫生明显提高。
此外,我市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进一步统筹农村厕所改造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有效衔接生活污水处理,推进厕所污水和粪便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城市周边具备条件的农村,充分利用城市辐射功能,将厕所污水纳入城市污水管网;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庄,通过分片建立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的方式解决。污水管网暂时无法覆盖的区域,采用生态湿地净化三级化粪池的尾水的方式解决,切实减少厕所污水直接排放污染水源。
截至目前,在村庄清洁方面,全市清理村内塘沟11735处,清理淤泥、漂浮物和障碍物11718吨,整治生活污水规范排放4020条。在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污水方面,全市有11135个自然村已建立垃圾收运处理体系,10594个自然村配备了村内保洁员;累计改成无害化卫生户厕501221户,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6.8%,完成卫生公厕建设1220个。实施雨污分流的自然村4764个,建有终端污水处理设施的自然村4464个,实现畜禽圈养的自然村2733个。
作者:韶关日报记者 吴嘉宁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