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住房保障网 圆低收入群体安居梦——新中国成立70年来韶关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综述

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让老百姓尤其是社会低收入群体能够安居乐业,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职责所在。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城市建设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为此,我市围绕城市建设中心工作,大力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面向城镇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体系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不断完善的跨越式发展,圆了低收入困难群体的“安居梦”。

环境优美的曲仁园山稔花法治文化主题公园。 浈宣摄

让困难群众居有其屋

2003年11月25日,我市第一批46户廉租房住户拿到了新房钥匙,这是我市第一个以解决城镇特困户群众住房难的安居工程。市区工业西路3、5、7栋直管公房拆除建造廉租房,该项目于2002年10月动工,占地面积1800余平方米,共有102套。之后,市委、市政府积极扩大覆盖面,建设了十里亭、东岗岭、东河职工新村危旧公房等安居小区,成为市委、市政府将改革开放惠及民生的一个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构建和谐韶关的要求,通过采取“危旧公房改造与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建设相结合,政府筹建与市场配建相结合,补砖头(实物配租)与补人头(住房补贴)相结合”的形式,大力推进住房保障建设。完成了西河新村、工业中、武江北、东岗岭等地段的危旧直管公房拆迁改造,兴建了翠海苑、西冲、金沙湾、东岗岭、沙洲四路、天子岭、十里亭小区等7个公房小区,建成9.6万平方米1692套公房。  

为保障全市住房困难家庭居有其屋,我市市本级及各县(市、区)制定了相关的《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对全市住房困难家庭进行住房保障。  据统计,全市自2003年实行住房保障制度以来,共兴建公共租赁住房11852套,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其中政府投资建设公租房4750套,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企业建设公租房7102套,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2253套,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限价房429套,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市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以解决做到应保尽保,让困难群众居有其屋。

棚改进万家

韶关是老工业基地,随着国有企业退出和全省实行煤矿关停,遗留下来的破产和退出企业棚户区点多、量大、面广,保障性安居工程,特别是棚户区改造的任务十分严峻。据统计,全市共开工城市棚户区8409户,国有工矿棚户区26829户。  

我市自2010年8月启动棚户区改造起,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政策精神,将棚户区改造与三旧改造和城市更新改造有机结合,以改善民生为落脚点,精心组织,统筹协调,按时完成了省政府“四年任务三年完成”的棚改工作目标。  

2010年,我市原曲仁矿开展了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全省工作试点,在省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过我市各级部门的艰苦努力下,原曲仁矿棚户区改造工作进展十分顺利。截至目前原曲仁矿棚改安置点有:田螺冲安置区,安置富仁矿、花坪矿、云顶矿、格顶矿、茶山矿、田螺冲矿等六个矿点住户,安置区共建设10831套棚改安置房,总建筑面积1103011平方米,已经抽签选房10108户,公示9181户,签约入住8808户。  

2017年11月16日,首个市属棚改区改造实物安置点滨江花园正式签约。该安置小区位于芙蓉新城32号路旁,可提供1223套约70平方米的二房二厅电梯房用于市属棚改住户安置。市棚改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稳步开展省属原曲仁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基础上,2014年年底,我市启动了市属棚户区改造,根据市属棚户区改造政策,安置主要分为货币化安置和实物安置两类,货币安置于2015年底开始先行启动,实物安置由于涉及到安置房的开工建设,此前处于工程建设阶段。  

“滨江花园安置搬迁协议的签订,标志着我市市属棚改工作正式进入实物安置分配阶段。”市棚改办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其它安置区建设也迅速推进。红尾坑本部及龙归社主安置区共建设726套棚改安置房,总建筑面积60605平方米,已经抽签选房648户,公示360户,签约入住316户。丝茅坪安置区共建设412套棚改安置房,总建筑面积38300平方米,已经抽签选房388户,公示388户,签约入住336户。  

截至2018年底,全市城市棚户区改造,基本建成共5253套,建设面积102万平方米;正在建设共3119套,建设面积54万平方米。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基本建成共17308套,建设面积165万平方米;正在建设共7087套,建设面积69万平方米。  

随着住房保障制度不断完善,韶关住房保障开始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不仅满足“住有所居”,也向着满足“安居宜居”方向发展。

作者:韶关日报记者 吴嘉宁

编辑:廖卓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