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发展,从“缺医少药看病难”的困境,发展到今天建立全面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其中的变化市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近年来,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竭力为全市百姓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优质健康服务,推动我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总体成绩亮眼。
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升。2017年孕产妇死亡率9.25/10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婴儿死亡率3.27‰,已达到卫生强省目标。
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加。截至2018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2118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54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023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8个、其他卫生机构3个、三级医院3个、二级医院22个;全市医疗机构拥有床位18183张,床位数较2003年增长96.16%。
医疗服务供给持续增长。2018年全市诊疗总次数为2030.12万人次,比2003年增长了108.23%。出院人数59.09万人次,比2003年增长了45.05%。
医疗服务模式不断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所有县(市、区),全市共建立卫生服务团队494个,一般人群和重点人群覆盖率分别达到43.16%、71.73%。
预防工作显成效卫生教育谱新篇
70年来,我市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逐渐建立起各级防疫防治专业机构,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体制和制度,认真落实各项疾病监测防控措施,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下好先手棋,打好预防仗,筑牢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我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免疫,目前已经建立全市预防接种服务体系,每年免费做好儿童接种免疫疫苗,同时积极做好疾病预防工作,着力控制重大疾病,降低发病率。
登高望远,携手共进。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着力宣传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戒除不卫生的陋习,改善卫生面貌,控制疾病流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从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2000年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战略目标全面实施,我市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强化部门联动 推动基层医疗水平
随着医疗卫生领域体系的不断完善,2009年,紧跟中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我市也逐步推进医改工作。医改十年,我市卫生健康事业稳步发展,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不断完善全民医保制度和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减轻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数据显示,2019年医疗卫生财政投入382874万元,是2009年的5.8倍,医疗卫生支出占GDP比例由2009年的1.14%到2.85%。
通过大力推进县域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基层整体医疗服务水平。目前,我市所有县市均有一家二级甲等的综合医院,6个县市有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南雄、翁源、乐昌3家第二人民医院升级建设。通过实施“5+3”“3+2”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我市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数量达到2.17人。同时,以医联体建设为载体,因地制宜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截至2019年4月底,我市共组建医联体16个,其中医疗集团2个,医疗共同体10个,专科联盟3个,其他类型医联体1个。
医改攻坚克难 公立医院书写民生答卷
2014年,我市县级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取消药品加成;2017月1日,我市首批18家城市公立医院取消了药品加成;彻底破除执行了60多年的“以药补医”政策。2018年12月,我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取消医用耗材加成,破除了公立医院“以械养医”逐利机制,要求公立医院要不断提质增效、深化内涵发展。
目前,我市大力推进“1331”医院集群发展战略,在未来5年形成1个省级高水平医院(粤北人民医院),3个综合型三级医院(市一医院、广东韶州医院、市中医院),3个三级专科型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粤北二院、粤北三院),1个民营三甲医院(前海人寿医院),市区医疗资源布局更加均衡合理。
此外,群众就医环境明显改善,微信挂号、分时段预约就医、医疗费用移动支付、检查检验结果自助查询打印等大大方便了群众就医,减少了排队等候时间,就医方便快捷。
减轻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从2001年以来,相继建立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等为主体,以商业保险公司承保的住院医疗附加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对城乡居民制度的全覆盖。截至2018年底,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97.48万人,参保率达99.5%,我市总体参保率已多年稳定在98%以上。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居民医保、居民大病保险与医疗机构无缝对接,实现“一站式”结算,惠及困难群众16万人次。2014年1月1日起,我市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2018年,起付标准以上符合规定的费用0-3万元报销比例提高至65%,3万元以上报销比例提高至75%。同时,我市有力推进妇女婚前保健、围产期保健、儿童健康体检等服务工作,妇幼保健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目前,我市配置新应急救护车辆”“韶关微急救”“急救体验屋”等项目,建设广东首个急救体验屋,除广州、深圳外首先在公共场所配备AED(自动体外除颤仪),成立广东首支院前急救志愿者服务队,设立广东首个城市院前急救协会等建立起航空医疗救援服务,形成立体医学救援网络。
实施医改十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医改工作部署,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围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落实政府领导、保障、管理、监督责任,结合韶关实际,优化医疗资源,补齐医疗卫生短板,促进了城乡区域医疗卫生均衡发展。
作者:韶关日报记者 彭翀 实习生 张淑芳 通讯员 曾紫琦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