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果满枝,层林尽染,又是一年金秋十月。翁源坝仔,一个与江西接壤的北部山区镇,不仅有秋色满镇的优美风景,更有绿意盎然的独特魅力。近几年来,坝仔镇从山多地少的实际出发,立足林业发展优势,科学谋划林下产业布局,探索多种形式的林下产业发展模式,真正实现让“绿水青山”变成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效益好、后劲足的绿色发展新路。
立足林业资源发展碳汇交易
上洞村是翁源北片坝仔镇最北的一个村委,山林面积38000多亩,属于村委所有的集体山林面积24000多亩,其中村集体生态林17000多亩。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了这里村民致富的“宝藏”。
去年,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达成了上洞村首笔集体林地共计95503吨的省级碳普惠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上洞村获得了155.8万元收入,其中村集体增收46.7万元,比起原来不到4万元的村集体收入一下增加了10多倍,全体村民每年人均多了300多元收入。
“依托丰富的山林资源,我们积极研究和对接林业碳汇工作,充分把碳普惠机制作为精准扶贫、生态扶贫的有效补充,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增加了村集体和村民收入,村委也有能力为村民开展更多公益项目和提供更好公共服务,现在村民对林业资源的保护意识更强了。”上洞村委会主任刘文浩对记者说。
现在,“林业碳汇”这条致富新路径也在坝仔镇其他村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碳库”变为“钱库”,正在坝仔变为现实。
立足山林优势发展养蜂产业
在翁源坝仔镇中洞村塘仔组,村民屋后的山林里,“嗡嗡嗡”的响声一片,就着山林平坦地势放置的蜂箱随处可见,成为了中洞村的别样风景。秋天到了,贫困户郭维善正忙着给他养殖的47箱蜜蜂喂食和做保暖工作。“真是没想到,在这穷沟沟里养蜂竟成了我的致富门路,去年养了17箱,今年已经发展到了47箱,上半年光卖蜂蜜就赚了4万多元,明年想继续把规模扩大,争取达到90箱”。谈起现在的生活,郭维善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在中洞村,郭维善的幸福并非个例。依托山林资源优势,中洞村鼓励村民积极发展林下特色产业,制定了《中洞村2019扶持贫困户发展林下特色产业增加收入实施方案》,选择了见效快、有销路、收益好的山地禽类、香菇等菌类、蜂蜜等,作为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的主导项目。另外,中石化驻中洞村自筹资金给予资金扶持,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养殖鸡鸭鹅等禽类50羽及以上、或种植香菇等菌类5立方米木材以上,或放养山林蜜蜂5箱以上,每年一次性各补助1000元,这大大激发了贫困户勤劳增收的内生动力,减轻了贫困户生产负担。
截至目前,中洞村34户贫困户中,养殖山地禽类的有31户、放养蜜蜂的有10户、种植香菇菌类的有8户,中洞村正掀起发展林下产业的热潮。
而为了提高林副产品的整体效益,引导特色产业向优质化发展,中洞村还推广贫困户与专业合作社“订单”合作模式,保障销路与收益;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打造香菇、冬笋、毛竹等品牌。
立足生态优势发展茶叶产业
金秋十月的清晨,上洞村尖峰笔山晨雾缭绕,晨曦从绿意浓浓的山头缓缓升起,淡淡的雾霭像云烟一样在茶山上缠绵飘荡。因这片山峰高耸秀拔,昼夜温差大、生态环境优渥,生于斯长于斯的罗文10年前便在此开垦出茶山,取名“云雾仙子茶”。经过多年的发展,茶场面积已发展到30多公顷,年产量达5000公斤。
近年来,坝仔镇利用各种产业政策推动茶叶产业,以茶叶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探索产业促脱贫的扶贫新模式。目前,已发展出胜龙茶场、七仙子茶场,种植面积都超过300亩,带动劳动就业人员2000多人。
罗文说,因茶叶生产经营有季节性,他的公司与坝仔镇近100个贫困人口签订了茶叶种植养护的临时劳动协议,成为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新途径。
“因地制宜利用茶园造景,打造种茶、采茶、制茶、品茶、观光旅游为一体,茶产业与旅游业一体化茶园,进一步拓宽坝仔镇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路子。”罗文对茶园未来憧憬着,也对这片孕育他成长的土地希冀着。(韶关日报记者 汪露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