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岭矿业老一辈的奋斗记忆:自强不息的瑶岭矿业人

从1919年发现矿脉至今,瑶岭矿业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风雨沧桑,作为韶关地区“八大厂矿”之中的小弟弟,瑶岭矿业在当代韶关人的记忆里并没有占据太多的位置。它身处曲江区的深山之中,一直略显神秘。但就是这样一个隐

身深山,从市区驱车需要将近2小时才能到达,且路程多半是乡道的钨矿场,在上世纪70年代的全盛时期竟有2300多名在职职工,如果算上家属,当时在瑶岭矿场居住的人口超过3000人。  

是什么让他们聚集到了这个如今看上去有些许破败的矿场?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来到了该矿的离退休人员管理处,希望能从瑶岭老人们的口中,一窥老矿当年的风采。

一位玩到瑶岭的老人

今年81岁的彭洪章老人,1956年参加工作便进入了当时还叫瑶岭钨矿场的瑶岭矿业。“我当时刚刚中学毕业,跟着一个当时在瑶岭工作的同乡来韶关玩,没想到还就玩出了一份事业。”彭洪章告诉记者,自己当年年轻,和同乡翻山步行进去瑶岭也不觉得累,那些从山洞里一车一车推出来的石英石更是让他称奇。  

彭洪章说:“我当时就是觉得在采矿场好玩、新鲜,自己毕业了又没有找到工作,所以就留了下来。”彭洪章自己都没有想到,在瑶岭这一玩,就玩了整整40年。  

老人话说至此,记者不免疑惑,瑶岭“广东有色金属的西伯利亚”这一称谓流传已久,这里山高路险、自然条件恶劣,怎么就能和“好玩”一词搭上边?  

面对记者的疑问,彭洪章说出了自己当时内心的真实想法。据他介绍,瑶岭1951年收归国营,他进入瑶岭矿业那年正是瑶岭整顿后迎来第一次高速发展的时期,机关机构增设了5个股和5个室,矿区内一派欣欣向荣。“虽然当时矿区的生产生活条件都非常差,大家住在树皮屋里,每天用铁锤重复敲打着矿石,然后拼尽全身力气将一吨多重的运载车推出采矿坑口,但因为有国家的号召,大家还是倍感兴奋。”彭洪章如是说。

一场自食其力的效能提升仗

“那时候我们瑶岭人都相信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就在记者和彭洪章老人说话期间,一位刘姓老人也加入故事分享中。经瑶岭离退休管理处主任陈建华介绍,记者得知眼前这位高高瘦瘦的老人退休前是韶关瑶岭矿业有限公司安全环保科的科长。  

刘姓老人比彭洪章入矿时间要晚,他是瑶岭规范管理之后,通过工矿招聘渠道从梅州招来的技术人员。据他介绍,他来到矿区时,矿上基本所有生产生活设施都是工人们自己一手一脚倒腾起来的。他说:“住房是自己和同事一起盖的,用的都是选矿剩下的废石,饮用水水渠也是自己从山上拉下来的,原本用的是竹子,后来改成了铁管。”  

如果生活上的“自给自足”只能体现瑶岭老矿人的自强不息,那么坪山矿坑的挖掘修筑就是瑶岭人艰苦奋斗、同心拼搏的完美展示。在与两位老人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上世纪70年代初,随着原有矿脉的枯竭,瑶岭急需寻求新的生存资源。1975年冬,经过前期的勘探,坪山矿坑开建。  

彭洪章清楚地记得,在坪山矿坑建设时,矿场还没有通公路,所有运送机械物资的车辆就只能去到陈下。机械运到陈下之后,就由矿上的工人肩挑背扛步行六七公里进入坪山矿区。“能拆装的机械,我们就在陈下将其拆卸成小部件,一人一件地搬走,但如果遇到像动力机等不能拆装的大型机械部件,就只能几个人一起抬,如果机械太重,中途还要换人休息。”彭洪章如是说。  

除了搬运机械,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当时矿山正在大力开展机械化作业,现在坪山坑口的电力系统、通风系统和排水系统都是由当时矿上的工人和技术员自行摸索铺设的。刘姓老人告诉记者,当年,大家心中都憋着一股子冲劲,向时间要效率,让瑶岭成功走上半机械化生产的道路。

一次毕生难忘的学习进修

要自行研发自行创造,就必须让工人有学习进修的机会,瑶岭一直注重对自身职工的培养,曾经先后举办过采矿、爆破、选矿技术脱产培训班和职工“双补”培训,为职工自我提升创造条件。  

“我参加工作以来,印象最深的就是有幸被选拔参加了由国家冶金部组织的由广东工学院承办的全国冶金技术脱产培训班,这个班一共就举办了2期,每期只从全国各大矿企选拔不到60人,可以说机会难得……”说起文化生活,刘姓老人显得颇为得意。  

经冬历夏,往来寒暑;瑶岭往事,感慨无数。今日的瑶山,翠峰如旧,今天的瑶岭人已走上振兴之路。公司现任董事长郑揭东说:“光大瑶岭人自强不息精神,弘扬瑶岭人艰苦奋斗传统,赓续开发矿业,重振瑶岭雄风,是我们当代瑶岭人的职责。”


(作者:黄俊 周炳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