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州茶考之南华茶

在韶州的古茶中,有一种特殊的茶品值得深入考研,它就是遐迩闻名的南华茶。南华茶又称曹溪茶、六祖茶、南华制茶,产于南华禅寺及周边区域。


罗坑茶场。


茶的历史悠久,茶的故乡在中国。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卯,茗菜而已。”“茗菜”是最早关于茶的记载。西汉王褒《僮约》:“……牵犬贩鹅,武阳买茶。”在西汉时期,朝野上下吃茶习俗已蔚然成风。据近年陕西古墓挖掘考古,发现茶叶实物的出土,经碳14年代测定距今二千一百五十多年,这是历史的见证。茶是中国对世界饮食文化的一大贡献,茶是中国对人类思想哲学、宗教精神与慧智悟道的一份厚礼。  


曲江区马坝东南面7公里处的南华禅寺,始建于公元502年,中国佛教最具影响力的名寺之一,禅宗六祖惠能宏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惠能是佛教中国化的开创者,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佛教经书《六祖坛经》,由惠能在南华禅寺完成。这是一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禅寺的东面有一座1094米的高山仙人嶂,它雄奇峻伟,俯南仰北。它的三条横脊山:宝林山象山演山连绵起伏,分别向东西北面数十里蜿蜒延伸,三山夹曹溪转溪二水。禅寺坐北朝南建在象山头下,象鼻伸至溪畔,象鼻山边设立禅关。二水在象鼻山北面汇合,流经马坝狮子岩马鞍山之间,一路向西进入北江。

  

南华茶是一种独特的佳茗,它传承了1300多年。它的茶青采自禅寺周边的三山二水间,一种野生壳斗科柯属乔木,嫩叶有甜味,嚼之为粘胶质,当地人称之为甜茶。它具有清热解毒、化痰祛风的作用,对湿热泻痢、肺热咳嗽、痈疽疮疡、高血压、皮肤瘙痒有明显的疗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壳斗科柯属乔木中的黄酮类成分,具有降血糖、降血压、降脂及抗过敏、抗炎等作用,根皮普在糖尿病及并发症防治中有独特的效果。每到采摘季节,当地群众上山采摘壳斗科柯树的嫩叶,回家制作茶叶,或日晒风干,或柴火炒干。一年四季用陶泥短嘴大茶罐,一瓮开水一把茶叶冲泡,无论家里待客,还是田间地头劳作,都是大碗喝起来,这种风俗流传至今。  


南华茶有三种不同的制作工艺,制作出来的茶品,形色香味各有不同,口感风味各异。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清香甘甜。可谓一品三味,各具品格,各有所好,雅俗共赏。不同季节采摘的茶青,制作工艺也有所不同。南华茶制作工艺,其一晾晒制作:将采摘的茶青摊置在竹答上,日晒风吹,不揉不焙,自然干燥。它的茶品,茎叶自然,茶汤青淡,茶气清香,口感清新甘甜。其二杀青炒制:将采摘的茶青投放在茶锅里,过火杀青,揉捻摊凉,再足火炒干。它的茶品,茶形卷曲,茶汤橙红,茶气飘香,口感有焦糖甜香。其三熟酵制作:将采摘的茶青摊置在竹答上,萎凋减少茶叶水分,充分揉捻后,经过适度发酵,用毛火炒至八成干,摊凉静置,再足火炒干。它的茶品,茶形卷圆紧实,茶汤深红,茶气香浓,口感甘甜生津。赵珩在《老餮漫笔》记述,“当年拜谒南华寺颇受礼遇,得饮此禅茶。揭开碗盖儿,清香之气沁人心脾”。“茶呈深红色,浅尝,有甘甜味道……再尝,略有甘草的味道,齿颊皆有甘甜之感。一盏饮毕,重新续水,色泽如初,且甘甜之味不减,第三盏亦如斯。”

  

《广东通志》这样记述南华茶,“韶州府曲江县曹溪茶,岁可三四采,其味清甘”。“味甜香浓,红宿不变者为美”。“细茶出南华者佳”。“曹溪茶气味清甜,岁凡四采,采于清明、寒露者佳”。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叙述,最负盛名的当属曲江曹溪茶。《曲江县志》记载,“制茶:产南华寺,味甘而清,以供佛祖”。古代一首无名诗云:“饮罢曹溪茶,闻取雨天华。春草当时绿,明年发不发。” 

 

南华茶源自南华禅寺,兴于唐朝中期,被授封为禅茶。南华茶榜为最早的传世茶榜,禅茶茶道与禅宗六祖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公元676年,惠能住持宝林寺,从此宝林道场被视为禅宗祖庭,成为禅茶礼俗的起源地,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相传禅寺后山的古茶树为六祖手植,经历代僧人的不断培育,叶梗虽粗,为寺内产而外间无。南华茶源自民间,瑧于禅寺,缘出惠能,布入世间。它从一种民间茶品演变、提升至“禅茶”,可以看见茶文化发展的历史缩影。它采自天然,皈依自然,制寻本真,本身应合了释道禅理。惠能把它作为僧人禅修的介质,提升至思想哲学、释道精神的层面,令其茶是茶,而茶非茶也。这种“制茶”,原本是专供禅寺的特殊茶品,随着南禅的制茶礼仪、茶汤礼的实施而成规,其原料工艺固定成制,显示了禅林的有序统一。后来,南华茶从奉供佛祖,僧人品茶禅修,发展到百姓修心养生的需用,各地寺庙和社会各阶层需求量不断增大,禅寺的僧人除自己制作生产外,还委托周边的农户,按禅寺工艺规制和标准要求,大量制作生产,以保障供给。  


唐代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云:南禅宗清规“以茶汤为盛礼”。“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年间,禅茶传到北方,太山灵岩寺大兴禅教,“学禅务不寐,又不夕食。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起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北宋名僧禅史家惠洪觉范,曾为友人送南华禅寺撰写的一帖“云老送南华茶榜”,茶榜盛赞南华寺主持,言其名闻天下,得天子赏识;其自楚水来,在南华立下殊功,故邀其赴茶汤会。茶榜大力推崇南禅六祖之德,曹溪法乳之水。他在另一帖《请珏老茶榜》中云:“更试曹溪一滴水,共尽卢仝七椀茶。”  


惠能住持宝林禅寺,开坛弘法,亲手植茶制茶,对茶的工艺作出规制,将禅与茶的真性有机融合一体,提出的“正清和雅”,成了禅茶的基本精神。在唐末宋初,禅茶茶道已远传扶桑日本。禅茶之“正”,是修学的生活方式和修行态度。它通过德行、理性与精神净化,走向体证世间及实相的路径。禅茶之“清”,是清净心,空灵自在,圆融无住的纯净妙心。品茶需要清净心,由静入净,一尘不染。禅茶之“和”,是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见和、利和,六和敬。禅茶之“雅”,是超凡脱俗。茶意蕴雅,茶含禅意,禅融茶中。禅茶一味,是茶之雅对释之虚空的禅悟。  


南华茶,一叶菩提的善美书签;南华茶,一帧曲江山水闻来久的画卷;南华茶,一张韶关历史文化的金质名片;南华茶,一部中国给人类思想哲学的木简;南华茶,一方世界瞭望中国生命智慧的窗口。  


这些年来,每当人们提到南华禅寺,或说起六祖惠能,我心中便骤然跳出一句话:“吃茶去。”

作者:周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